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测人物正文

记环境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文兴

2015-08-18 10:41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吕望舒关键词:酸雨监测环境化学王文兴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目光坚毅、衣着朴素、笑容慈祥,这是坐在面前的老人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这位看似平凡却气宇轩昂的88岁老人,正是我国环境科学界公认的常青树,环境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文兴

王文兴近照

儿时的贫穷、求学的艰辛、战火的洗礼、工作的变动,这些曲折经历在王文兴身上沉淀出的是一种岁月磨砺后的坚韧。而对科学信仰的执着,更是让他穷其一生都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用强烈的求知欲,鞭策自己不断前行,攀过一座座科研高峰。

执着认真的学者

1952年,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为发展我国化学工业,在老科学家的指引下,刚刚大学毕业的王文兴开始了工业催化研究。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他在我国化工系统从无到有地建立了仪器设备齐全的工业催化研究室,其中包括电子显微镜、电磁循环泵和放射性14C研究催化剂、有机催化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新方法;翻译出版了《烃类多相催化氧化》俄文专著,并撰写了我国催化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工业催化》。这些工作对我国早期工业有机催化合成单体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那段时间是我早年科研道路上的‘黄金时代’。”王文兴忆起当年在催化领域的研究时,满怀感慨。

1966年,一心扑在科研事业、满怀激情向前探索的王文兴,突然被调去“三线”地区负责筹建一个与他专业完全不同的研究所。怀着极大的遗憾,他离开了热爱的专业奔赴大西北。以后又是几经调动,十几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然而,王文兴始终没有放弃科学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1979年,国家拟建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曾经参加过1973年中国赴英国环境考察团的王文兴,被借调到北京,作为建院领导成员,参与筹备工作。机会终于来临了。

当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建院方针是“边建设,边科研”,先行的大气环境研究由王文兴主要负责。王文兴知道,大气化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他一直念念不忘的催化动力学研究基础,在这里都能派上用场。

幸运的是,王文兴得到建院主要领导人、解放前夕由剑桥大学回国的有机化学家黄新民老先生的信任和帮助,很快购置了一大批国际先进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观测和实验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王文兴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环境科研领域做出成绩来。

20世纪70年代,兰州西固地区居民每到夏秋两季,就会经常发生眼睛刺激、流泪,甚至头晕目眩、恶心等症状,当地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通过观测研究,在1980年基本证实了西固地区夏秋季节存在光化学烟雾污染问题,初步认定主要污染源是本地的石油化工及炼制业,科学治理迫在眉睫。

1981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承担了国家项目“兰州西固地区光化学氧化剂污染控制对策的研究”,王文兴作为项目负责人与北京大学、甘肃省环保局及其所属单位以及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科学工作者进行了3年的研究。这也是我国首次光化学烟雾大型综合观测。

3年多时间里,王文兴带领课题组进行了多次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联合观测,取得了10多万个大气污染测试数据和1万多个气象观测数据,基本弄清了西固地区光化学烟雾污染状况、形成机制、大气物理传输规律,初步建立了西固地区的大气质量模拟模式,提出了大气光化学污染控制对策。

这项研究开启了我国大气光化学综合观测研究的先河,并获得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我国大气光化学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以后的十几年里,王文兴又先后担任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酸雨项目的带头人,兢兢业业地进行项目设计,耐心细致地组织实施,并亲自参与现场观测和实验研究,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其中,《中国酸沉降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项目,王文兴与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地方环保部门等上千名科技工作者一起,在“七五”国家科技攻关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5年的研究。

为获得区域性酸雨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工作——高质量的降水化学监测,项目组经过一年多的紧张筹备,于1992年7月建成了覆盖全国的酸雨监测网。在全国271个站位上按照统一规范的监测方法,严格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要求,开始了全国降水化学的同步观测。在监测网中约有一半的站位连续观测两年,1/3的站位连续观测3年。

原标题:环境科学界的常青树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酸雨监测查看更多>环境化学查看更多>王文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