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设计院怪现状 你们院中枪没?

2015-08-26 09:22来源:土木在线论坛作者:ac-米兰关键词:排水给排水设计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五、职称与注册工程师

虽然现在科技企业满天飞,设计尤其是建筑设计,并不是什么科技行业,它只是一种科技成果转化行业,也就是说类似于律师,把法律或规范应用到具体实例中去。通过科学研究调查而制定规范才属于科研。设计院里需要的是熟读规范的人,也就是说需要注册工程师。至于规范为什么那样规定,规定的是否恰当,需要什么修改建议,这些需要开创型的工作,则是工程师或者是高级工程师研究的对象,从他们发表的论文表现出来。实行注册制度以来,工程师两方面的权力只是被削掉了一个,有人说将来职称会取消,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由于工程师评得太滥,许多工程师质量太差(比如我见过一个施工员想改行做设计,就花钱到国有大院评职称,因为那单位有高级职称直接评审权)。所以推出了注册制度,规定注册工程师取代工程师负责项目,并将大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直接授予注册工程师资质,而普通高级工程师可以承揽注册工程师的所有职责(盖章除外,因为他没有章)。不过注册师就那回事,我见过有注册造价工程师考试顺利通过,但做预算时竟然不知道如何下手的,考注册建筑师的画图考题竟是飞机场设计。如果我到设计院管招聘(设计院管招聘的却基本上都是外行),不管你什么注册不注册,高级不高级,先看看你有没有大院经历,把你的劳动成果拿出来看看,再试用一段遛遛,准保人尽其才。

有不少人认为,注册工程师与高级工程师平级,甚至有人在网络上呼吁,国家应该下发这个文件规定。这简直是扯淡。实行强制注册制度以来,注册工程师炙手可热,在设计院里大家的心目中就被拔高了。注册工程师究其实还是工程师,与高级工程师不同类,就像大学助教(初级职称)与工程师(中级职称)一样,虽然不同类别,但相差一个档次,尤其许多大院的工程师都比普通的注册工程师强太多了。高级工程师属于副高职称,也就是说属于专家行列,没有人敢说注册工程师属于专家。

至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它其实和“提高待遇”级、普通的高级工程师是高工内部有关工资待遇等的三个级别,但绝不是正式称谓,在正规的比如军工系列相对严肃的单位中,不会有教授级高工这种称呼的。高级工程师是工程师系列的最高称谓,有人戏称照这样发展下去,将来会有“院士级高级工程师”出现。就像人为的把大学教授封为“博导级”、“博士级”、“某主任级”等等五花八门的级别一样很别扭。

六、设计必须交流

国际学界普遍认为,当一个新事物露出苗头的时候,东方人先考虑的是它可能带来的弊端,而西方人先考虑的则是它可能带来的好处。学者的推测是这与传统文化,和当前中国社会权力普遍掌握在老年人手里有关。

大设计院已经普遍追赶世界潮流,建设内部高效局域网,实现无纸化办公。而小设计院则仅仅只是应用了“飞格传书”,不但无力实现现代化,甚至于不允许上网,与外界联系切断,说是怕耽误工作(骨子里是对员工的不信任,其实任何人都会遵守最起码的道德规范的),我想没有哪一个国家因为人们喜欢打游戏而取消全国的网吧,尤其小设计院的人能力不强,还不允许与同学、老师、朋友交流(多数人不会轻易用自己手机打长途电话,而是用不花钱的网络联系的),自然对一些不确定的东西就在工作是只好想当然了。交流需要随时随地,有些领导在单位只搞一台电脑上网,在实际应用中只是扯淡。不交流就不会进步,而不进步在当代就意味着落后。

谈到交流,只有交流才会有团队精神,才会有共同的神速进步,比如战斗英雄往往以集体的形式出现,除了个别天赋极好的之外,英雄往往来源于同一个单位,因为相同的进步文化熏陶,大家彼此交流经验教训导致。洛阳有个设计院多年雄居同行业榜首,似乎对于这个并不吸引人的内陆城市有点奇怪,因为内陆的市场狭小,人才也逐渐流失到沿海,其核心的成功原因仅是采用了按专业大类分所。

绝大多数设计院是由很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所组成,各所单独结算自然互不联系,与设计院之间实际上是挂靠关系。你只要随便找几个要价便宜的人,每年或每项目交点管理费,就成了某著名设计院的一部分,拿这杆大旗去唬人,所以市场上出现了太多次品,并在事实上形成了众所周知的恶性循环。

专业大类所虽然管理的难度更大,但是成果更多了。因为相近专业的人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几个(教授级)高工也坐在一起,相互之间询问、查资料、交流非常方便,大家都不傻,有什么个人心得体会,不用别人请客都会讲出来,因为你也需要人家的心得,一个人有了方向别人都帮忙,所以大家的成果都来的容易并且水平高。有什么需要,不用自己查半天书也找不到,只用问一下就行了。你想每人都有几项科研成果,单位发表了几篇论文,主编了几套书,出了几本行业规范,人家的图又相互学习交流而画的好,建设方不蜂拥着求人家设计才怪呢,设计收费不高才怪呢,设计费才占总造价多大比例啊。单位有钱了,因为是国营单位,发给职工的就多了,即便需要招聘高人也容易了,如此良性循环。拥有极其丰富人才的上海现代集团竟被人家从手里抢走一个又一个项目,看是奇怪其实必然。在深圳,筑博勉强算是一个缩微版,但把高手分割开了,高手之间倒不好交流。等等其他跟人家几十年积累的细致管理习惯相差很远。

七、相关设计需要

不光电气的进管方向几乎都不能提供。报载陕西榆林市审图中心,对外地设计院做的给排水项目多数枪毙,电气图纸也受株连。因为太明显了,该市多数地区市政水压都超过八公斤,可直接送到二十层楼,而大家却纷纷做了水泵加压供水,既然不需要水泵,电气搞什么水泵动力和各层启泵按钮呢,去掉则要重新平衡各相负荷乃至调整大量设备等等非常麻烦(决不是想当然的把这一部分挖掉就行了)。设计师们其实出力不落好并且替人受过,建设方是设计院的上帝,设计院老板谁敢按照给排水设计师的要求,去坚持向甲方索要周围管网情况图和市政水压呢?虽然只要有土地证,他们就应该有,或者不用请客送礼,理直气壮去向有关部门索要。电气专业可以假定,给排水则必须明确。但至少在小设计院这些东西很少满足过,给排水只好按最不利情况假定已成习惯,考虑用泵给管网加压,需要多花多少冤枉钱啊,其实不知有多少项目是不必要这么麻烦和浪费的。

就像磁悬浮在国外只是谈论,我国却敢于建了世上唯一的一段这种铁路,赔的呲牙咧嘴一样。冰蓄冷空调是近年来国外热议的做法,说是夜里制冷储存起来,白天释放来用。深圳华强北建了一座没过一个月就报废,重新设计施工改为传统形式(冰蓄冷的机房比普通的大一倍多故可行)。我钻研过多时,发觉就像机械立体停车位一样,这玩意儿只是纸上谈兵者提出的理想概念,国外即便有成功的例子,也与人家财力雄厚(这系统多几样高技术的大东西,贵得离谱),机械水平高(国内现在还生产不出成套设备,国内机械制造和安装工艺还在人家二战水平),施工难度大且技术要求高有关(国内的差不多工人太多了)。你想转化储存时有一个效率,储存过程中有一个效率,储存释放有一个效率,三个效率相乘才是实际效率,绝不是他忽悠的仅一个百分之七八十的效率,而是三个此数相乘,并且他说的此数也是理想状态,而设计最忌讳中间环节太多。年前我曾参加建设部节能中心的发布会,最近国内出了种省掉冷却塔的主机,叫直接蒸发冷却机组,它集传统风冷和水冷系统的优点于一身,省掉了冷却塔的两个转化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了能效比,也降低了造价。不过这种产品在目前这混乱的市场上,恐怕二十年后才能象目前流行百余年的水冷和风冷系统一样深入人心。袁隆平被申报四次才勉强评为工程院院士,而中科院院士到现在还没有评上,却被评审更苛刻的美国科学院吸收为院士:怪现象太多了。

现在VRV空调在中国满天飞,以致全球各大空调公司把中国作为VRV主战场,就是设计院等不负责任的体现。VRV又叫变频空调,并不是中央空调系统,只是把分体式空调的室外机装倒了一起,因为室外机采用了特殊的变频器,所以价格极为昂贵,尤其重要的是,它的能效比非常小,VRV的出现是因为许多老旧项目改造,没法安装室外分体机,更无法改造成中央空调,或者别墅等过多室外机(相连有不少管道和滴水等)影响美观才不考虑造价而采用,或是超高层的上区因为中央空调循环半径过大而不稳定才无奈采用:VRV在国外用的很少。

VRV与分体空调的较量除了室外机少这个优点外,大缺点是无新鲜空气补充、造价高、衰减大(与分体空调一样,室内、外机必须同高度、距离短,否则冷量大打折扣,因为他们都用同种易挥发的介质,而中央空调的介质是相当稳定的水)。中央空调取代分体空调(包括VRV)是因为有新风而舒适、大项目(深圳测算一般是40个房间以上)的经济性这两大原因。但是VRV在中国反攻倒算,其原因无怪乎是两个:一是图纸非常容易出,设计院(南方很多设计院没有设置空调专业)甚至不用出图,让厂家随便一画也不会出什么问题。二是这东西因为昂贵且不太适合容易被拒绝,猫腻较多。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