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再生资源评论正文

垃圾围城下的艰难“革命”

2015-09-21 08:18来源:大众日报关键词: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回收垃圾分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此前,杨静山将垃圾分类标准修改意见报送给了广州市市长陈建华,2012年陈建华在一次垃圾分类座谈会上,将分类标准凝练成了三句话: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

9月14日,记者在西村街看到,这句口号就写在15个垃圾分类服务点的铁皮屋上。“每500米都有这样一个屋子,这是促进中心建设的,无偿给收破烂的使用”,在低价值回收物品堆放点,木材和玻璃堆成小山,堆放点负责人朱小影说,有了这样的小屋,收破烂的有了尊严,有一种被认可、接纳的感觉,而且地点固定赚钱更多了。

这也是从东湖街道探索得出的经验,杨静山说,使用下岗职工抢收破烂的生意,路子不成功,为收破烂的提供更好的服务,用利益导向联结他们才是实现他们的组织化。

在西村街穿行,169个有害垃圾回收箱非常醒目。“有害垃圾数量不会太大,所以没必要用大桶放置在地上,悬在半空中,抬头就可见,这是对垃圾分类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杨静山说。

杨静山团队最开始进驻西村街时,街道的领导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西村街一处民房后面,街道提供了两间办公室,最开始挂的牌子是:分类得环境管理有限公司西山项目部。

2014年年初,西村街每月废弃玻璃瓶的回收量大约是800斤,如今增长至2000多斤;同期,在整个西村街,包括废旧木料和玻璃在内的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量,从最初的每月10多吨,提升至如今的近百吨。这些都属于低价值的回收物,很少有人愿意回收,通过杨静山搭建的平台,拾破烂的能直接跟垃圾回收处理企业对接。

“西村街道办主任散步时看到堆积如山回收物,当时就给我打电话,第二天就跟我见面总结成功的经验,连续开了两天座谈会。”现在回想起来,杨静山还略显激动,分类得环境管理有限公司西村项目部的牌子很快就被摘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西村街垃圾分类促进中心。

2014年12月12日,西村街道与促进中心签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垃圾分类,广州市也出台政策给予低价值废弃物回收企业一定财政补助。记者从2014年印发的《广州市创建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实施方案》上看到,广州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活垃圾处置利用,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和处理将全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

社会力量参与生活垃圾处理,在政府与公众相互抱怨中,逐步被发现其中蕴藏的巨大潜力。

与之相比,政府直接主导的垃圾分类,效果并不是很好。这些年,广州试图通过垃圾费征收改革、垃圾“定时定点+误时定点”投放模式等方法,“倒逼”市民进行前段分类。

“定时定点”投放是为了让居民走下楼扔垃圾,便于监督。9月14日下午,记者到广州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模式试点的其中四个街道走访,在越秀区六榕街道,小区内放置着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和灰色的其它垃圾桶,但记者发现投放情况并不理想,两桶内垃圾依然混杂。

不远处的垃圾中转站,运输车本应该分开清运这两类垃圾,但是不少其它垃圾却与厨余垃圾混合进了运输车。华乐街道、东湖街道、广卫街道情况也类似。

在华乐街道,一位居民跟记者抱怨,居委会收了垃圾处理费,却让我们从楼上下来扔垃圾,分开扔了结果又混合在一起运输。一些社区也尝试过“二次分拣”,但运行了一段时间也难以为继,广州市城市废弃物处理公咨委副主任郭艳华说,环卫工人二次分拣工作量大,经费也无法保障。

居委会、街道宣传垃圾分类也难免形式化。一位居民告诉记者,他们所在居委会有时候三个月才组织一次宣传,一般十几分钟就结束,“稍微讲几句,大家合个影就行了”。

杨静山认为,这些措施是从政府主体出发的,而垃圾分类应该是让公众潜移默化地形成习惯。

垃圾分类中的大数据

杨静山组织人力对西村730个路面商铺、机团单位的生活废弃物排放种类、数量等数据,进行摸底调查,而在日常,一线的服务队员则将各户居民的垃圾回收种类与数量详细记录。综合两项数据,便形成了整个西村垃圾产出的数据库,这亦是广州市第一个垃圾数据库

分类得的探索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广州市市长陈建华两次到西村街视察,很多街道找上门,现在已有12条街道与杨静山团队开展合作,分类得公司“收编”拾破烂的人员达到2000多人。

垃圾分类上时间徘徊不前,杨静山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分类回收前后端严重脱节。

“从环卫工人、拾破烂的到回收点,再到处理企业,之间经过了很多二道贩子的手,理论上一吨废铁价格要比同等数量的矿产价格低,但现在远远高于矿产,长此以往,处理企业没有回收的积极性。”

跟踪餐饮企业潲水油的处理过程,促进中心的人同样感到问题严重。“政府规定潲水只能由有资质的运输和处理企业运行,但广州符合条件的只有9家,每天6000吨的潲水,八九成走了地下产业链,全国其它城市同样如此。”杨静山说,很多城市只好出台政策打击,在苏州,交警还上路拦阻非法清运车,“但根本管不住”。

如果能有大数据,需求和生产对接,后期终端处理跟上,这个问题或许能解决。

杨静山组织人力对西村730个路面商铺、机团单位的生活废弃物排放种类、数量等数据,进行摸底调查,逐步厘清各单位、各类型垃圾的产出情况与流向。而在日常,一线的服务队员则将各户居民的垃圾回收种类与数量详细记录。综合两项数据,便形成了整个西村垃圾产出的数据库,这亦是广州市第一个垃圾数据库。

比如,今年6月,促进中心数据统计显示:西村街辖区共产生生活垃圾62.21吨,其中居民垃圾占61%,机团单位垃圾占30%,马路垃圾占2%,低价值资源占5%,高价值资源和有害物质各占1%。

对“地沟油”“潲水油”问题,分类得公司也用大数据呈现,西村街登记在册的饮食店共有149家,正常营业138家,平均每月生产厨余垃圾约105.8吨,其中流入非正常途径处理80.7吨,据此计算,只需培育4至8家潲水回收单位,以“定时定点”方式收运即可。

从政府层面,市、区、街道并没有垃圾分类处理结算平台,“理论上讲,街道分类回收一吨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就少处理一吨,这部分财政资金应该补贴给街道,但全国都没有这样的结算中心”。

原标题:垃圾围城下的艰难“革命”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焚烧发电查看更多>垃圾回收查看更多>垃圾分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