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PPP与P2P孪生:一P之差 缘何天壤之别?

2015-10-15 08:39来源:华夏时报作者:金微关键词:PPPPPP项目PPP示范项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P2P与PPP,一P之差,所处领域,前者属互联网金融,后者谓之“公私合作模式”。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引擎之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擎之二是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前者催生了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创新企业,后者则通过PPP模式来实现。P2P与PPP虽早已有之,但两者官方地位的确立均在新常态背景下,发展时间几近相同,可谓一对孪生兄弟,但这两年成长却大不同。

从数字看,PPP雷声大雨点小,名义上投资额达3.4万亿元,但真正落实的资金只有几千亿;P2P则从零开始,今年9月交易规模已突破千亿,历史累计成交逼近万亿。

两者社会认知度也不同,但凡任何一个新兴行业新生事物,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普遍的公信,否则其发展寸步难行。回想P2P发展之初,建立社会普遍信任没那么容易。但这两年,不少普通民众已接受将钱存在P2P,每月千亿交易是最好的诠释。

中国未来PPP的发展如何?目前国家很重视:从总投资8000亿的PPP示范项目再到1800亿的PPP基金,地方已意识到中央推广PPP的决心。PPP不缺钱,不缺机会,尤其是资产配置荒下PPP是不错的投资标的。

但是PPP还没有达到依靠市场良性运转的阶段,各地不得不出台各项审批税收等优惠政策,类似一种帮扶,不少地方PPP还在起步。中央层面政府仍在不断的发文,仅财政部发改委两部委就出台了十几个文件。当然两者的复杂程度不一,PPP更为复杂。

P2P至今中央层面只是出台了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但市场各种创新,诞生百亿千亿级的公司。P2P企业更多的依靠资本、公司经营、社会信誉的积累,使得行业蛋糕越作越大,如同滚雪球。

从发展来看,P2P善于通过资本、舆论等建立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公信。今年以来,地铁的广告主题就是互联网金融,还有从央视到各大卫视广告被P2P理财包围,这潜移默化地筑起了社会信心。

虽然PPP与P2P不同,但又同时面临自身的信任危机和外在政策风险。如不断有P2P平台跑路公司倒闭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PPP的违约也会动摇政企合作的根基,两者还面临不可抗拒的政策风险。当然,无论是P2P还是PPP,打铁还需自身硬,需提升自身免疫力。

P2P增加公信显得相对简单,两端一端是资产端一端是资金端,分别属个人和企业,只要作好风控和自律,就能建立自身公信,政府承担的是监管职责。

而PPP中的一个P是政府,政府面临身份转换,由监管变为市场主体,政府高高在上的形象会让有些社会资本望而却步,政府信用、项目契约等摆在合作企业面前,这个模式没有那么好磨合。因为缺乏市场推动,有些政府边走边看,社会资本则索性观望。

前不久,财政部金融司司长孙晓霞表示,PPP推广要迈六道坎:观念认识转变难、社会资本寻求难、融资渠道通畅难等。这六道坎既有技术层面也有观念层面,最大的问题在于公信力。按她所说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主要是个别地方政府契约意识薄弱。

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政府失信,社会资本则心灰意冷。如最近有环保企业吐槽政府作PPP“老赖”。当然,民企也存在违约问题。有PPP人士总结:一般PPP项目刚开始政府比较强势;签了合同后有的企业就开始趁机索要优惠条件、土地等,这个阶段企业比较强势;而到了后面的执行付费阶段,还是政府强势。

看好中国PPP是因为基础投资成为托底经济的重要抓手,PPP有很大施展空间。但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PPP推出几万亿签约率只有10%。即使签约也不能保证后期出现问题,以往就有PPP项目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

当一个模式尚未建立普遍公信时,自然让合作双方顾虑重重,推广起来也没有那么顺利。PPP若能像P2P那样引入风控体系、建立市场交易评估等体系,或许能获得更多认可。对市场经济而言,信用是基石。一个经过市场反复检验的模式,才能结出PPP果实。

原标题:PPP与P2P孪生:一P之差,缘何天壤之别?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PPP查看更多>PPP项目查看更多>PPP示范项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