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报道正文

滇池复苏 “高原明珠20年保卫战”成效初显

2015-11-23 09:47来源:昆明日报关键词:流域治理水环境流域水环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从“九五”规划开始,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家“三河三湖”重点流域治理规划,20年来,市领导亲自挂帅监督指导、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工程、湿地建设等多项滇池治理机制、措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国内领先,随着一系列措施的不断落实,滇池及整个水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滇池治理成效初显。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展示滇池治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增强公众对滇池治理的信心和参与治理工作的自觉性,以利于全面推进滇池治理工作。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这是孙髯翁撰写大观楼长联时滇池的美丽写照。

30多年前,随着环滇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与滇池自净力减弱的矛盾日益突出,滇池饱受污染之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痛定思痛的昆明人发起了一场不见硝烟的“高原明珠保卫战”,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

时至今日,尽管滇池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但有目共睹的是,滇池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水质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逐步降低,蓝藻水华爆发日期逐年推迟、持续时间逐年减少、发生面积逐年缩小,沿岸逐渐恢复清风拂面、莺啼柳荫的美景,“高原明珠”正逐渐绽放往日的光彩。

头等大事、头号工程

领导亲自挂帅推进滇池治理

滇池,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泊,也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誉为昆明的“母亲湖”。一些老人如今依然能回忆起几十年前滇池“水清鱼肥”、“蟹屿螺洲”、“苹天苇地”的景象,那时,滇池湖水清澈,岸边水清若无,鱼儿仿佛游弋在空中。

上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的列车呼啸而来,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淡薄、环保设施的严重滞后,致使大量工业、生活污染物进入滇池。1988年以后,草海水质总体变差,外海水质在Ⅴ类和劣Ⅴ类之间波动。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水华频繁爆发,1999年,蓝藻水华覆盖面积曾达到20平方公里,厚度达到数十厘米,昆明市第三自来水厂也因蓝藻而被迫停产。《全国环境质量变化分析》称,滇池氮、磷污染严重,属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因为严重缺水和污染,滇池完全丧失饮用水功能,1996年,“2258”工程开始启动,从昆明周边调水以解决饮水问题。“高原明珠”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上世纪90年代,一场不见硝烟的“明珠保卫战”在春城打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滇池治理工作,从“九五”规划开始,连续4个五年计划将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家“三河三湖”重点流域治理规划,国家各相关部委从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省委、省政府把滇池治理工作列为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大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尤其是“十一五”规划以来,进一步理清了治理思路,制定了中长期治理规划,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和力度全面实施“六大工程”,成立省政府滇池水污染防治专家督导组,制定颁布《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市委、市政府把滇池治理当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头号工程”,建立由市领导亲自挂帅、监督、指导的“河(段)长负责制”,认真组织开展实施各项治理工作,落实目标任务,全面推进滇池治理。

滇池清、昆明兴

“高原明珠保卫战”成效初显

上世纪80年代末,滇池治理开始萌芽。1988年,昆明市颁布了《滇池保护条例》;1990年,成立了昆明市滇池保护委员会及办公室;1991年和1995年,昆明市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投入运行。

“九五”期间,全市关停取缔了“十五小”企业,至2000年,列入省、市重点考核的399家工业企业实现达标排放;修建了第三、第四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合计达到每天36.5万立方米;完成了滇池草海底泥疏浚一期及继续疏浚工程,疏浚污染底泥640万立方米;采取蓝藻清除应急措施,打捞水葫芦,取缔网箱养鱼,开展盘龙江中段、大观河等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了草海人工出水口西园隧道工程;建成了昆明东郊、西郊垃圾卫生填埋场。滇池污染治理正式起步。

原标题:滇池复苏 “高原明珠20年保卫战”成效初显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流域治理查看更多>水环境查看更多>流域水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