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综合正文

【起底】2℃为何成为地球升温“安全线”?

2015-12-08 11:07来源:苏州新闻网关键词:巴黎气候大会碳排放全球变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会场,“2℃之下,我们一起努力”的标语十分醒目。因为巴黎气候大会的重要目标就是控制碳排放,达成一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约束力的多边协定,确保地球升温不超过工业革命前2℃。

到底是谁为世界画了这条升温“红线”,它背后有何依据?在此次巴黎气候大会上,各国及组织代表能够为这条升温“红线”作出哪些规定?

起源 经济学家提出气温“红线”

气温2℃增幅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生存的安全线,是因为科学家认为,如果不能在2100年前将全球平均温度升幅控制在2℃以内,全球发生极端气候事件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据统计,全球平均气温已经相比19世纪工业革命之前增加了1℃,按照巴黎气候大会追求的目标,未来80多年留给人类的气温增幅已经不足1℃。那么,这条安全线是谁提出来的?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有关人类生存“安全线”的研究最先是由经济学家提出的。上世纪70年代时,民众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还不够充分,那时后来成为耶鲁大学教授的经济学家威廉˙诺德霍斯就意识到,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地球发生重大变化。诺德霍斯首次提出2℃概念,他表示,地球平均气温如果比前工业化时代超出2℃,会让气候变化超出人类控制的极限。

此后的研究中,有人认为即使2℃也太高了,有人则认为,这种限制毫无意义,

因为不管怎么样预防,全球气温早晚都会突破这个极限值,与其去考虑这条气温红线到底该画在哪儿,还不如去考虑如何适应一个更炎热的地球。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气候变化的讨论越来越多,2℃概念再度被重视,此时主推这个概念的变成了欧洲科学家。1990年,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得出结论,如果要防止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后果,需要将全球平均气温增幅设定在2℃以内。

科学家称,温度升高越高,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就越大。也就是说,在瑞典这些科学家看来,2℃并非绝对的“安全阀”,只要升温超过1℃,就可能带来剧烈和不可预测的影响,导致广泛的生态系统受损。这些研究者认为,要把全球升温控制在1℃已经为时过晚,因此他们提出了2℃的限值。这个考虑,完全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而非科学研究出发的。

推广 默克尔把2℃导入政治

1994年,德国时任环境部长默克尔在一次会议上见到了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主任汉斯˙约阿希姆,这次偶遇,对于全球气温增幅控制意义重大。

约阿希姆当时是德国政府的气候问题首席顾问,他对媒体表示,自己和默克尔都是物理学家出身,对于气温变化的影响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我向她展示了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容忍窗口’。”约阿希姆回忆说,“从温度方面来看,能够容忍的窗口是2℃。”两年后,默克尔在欧盟部长会议上说服其他代表认可2℃升温控制目标,这是2℃概念首次进入政治领域。正在巴黎参加气候大会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柴麒敏对记者介绍,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举行之前,全球已基本达成共识,将全球升温目标约束在2℃之内,但当时尚未形成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直到第二年的墨西哥坎昆会议,各国才将此目标追加确认。

原标题:2℃为何成为地球“安全线”?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巴黎气候大会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全球变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