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工业废水报道正文

转变治水思路 从绿色经济角度进行水治理

2015-12-08 17:29来源:中国科学报关键词:水处理水环境海绵城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水治理目标应侧重生态维护

人们往往习惯用“九龙治水”来描述治水机制的症结所在,但在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看来,治水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多个主体参与治理,而在于水治理体制的过分破碎化。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环境保护这两个概念常常被混淆。”吴舜泽解释道,水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上是污染防治、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三位一体。水资源保护是从单一的资源价值保护角度的开发行业管理,内涵应小于且从属于生态环境保护。但近年来,水资源保护的内涵及其制度职能等被不断延伸拓展,造成了较大的概念交叉、部门冲突。

吴舜泽认为,目前,山水林田湖管理分割,导致水治理体制过分破碎化;职责交叉过多且权责不统一,制度衔接不够,尤其缺乏高效协调机制;统筹不够,没有形成合力,这是水治理体制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则是我国现代水治理的侧重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治水重在防洪、灌溉、抗旱等方面。而如今,我国水安全面临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愈加突出。吴舜泽认为,水治理的目标应当转型,应强调自然生态属性的管理和维护。

也就是说,现代水治理应跳出水利工程专业的视野,从传统的排水系统单一目标逐渐转向综合生态治理目标。

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也注意到了上述问题。“我去一些城市调研的时候,当地政府说他们的水治理系统是水利局牵头做的,我一听就知道坏事儿了。水利局搞工程,但他们不懂生态保护啊!”

章林伟表示,目前我国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监管两个冲突职能归属一个部门,部门化、利益化不可避免。生态空间被严重侵占,生态流量保障不足,过分强调水的经济功能,淡化甚至忽视水的自然生态功能的案例比比皆是。

海绵城市的“规、建、管”不能分割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讲到:“为什么这么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作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可见,在城市水治理方面,我国正在将重点从简单的“排水”转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今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从制度设计上已经趋于完成。但章林伟提醒道,从现有的一些样本城市来看,海绵城市建设在末端治理上遇到了较大难点。

“一是因为我们人口密度大,城市用地紧缺,55%的人口聚集度,对GDP贡献率接近80%,但城市用地不到国土面积的1%;二是因我们总体发展是几步并行,一方面要解决有无,一方面要锦上添花,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上各级政府财政收入都是捉襟见肘。”章林伟认为,在此情况下,末端治理基本上就是“死胡同”,因此,建设海绵城市一定要从规划的前端介入。

章林伟表示,总的来说,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理念和机制的转换,二是技术如何落地,三是资金如何解决。

“现在机制需要整合,尤其是规划、建设、管理三方面不可分割。”章林伟说,现在有很多城市出现了规划顾不着建设和管理、建设不遵循规划和管理的要求的现象。“最后倒霉的就是管理者,而管理的时间要比规划建设的时间长得多,整件事情事倍功半。”

原标题:转变治水思路 从绿色经济角度进行水治理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处理查看更多>水环境查看更多>海绵城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