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市场正文

疾病缠身重污染 僵尸企业“死不了、活不好”僵局何解?

2015-12-14 10:22来源:工人日报作者:余嘉熙 毛浓曦关键词:过剩产能重污染僵尸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僵尸企业”退出难题何解?

按照工信部相关负责人的设想,处置“僵尸企业”要多重组、少破产,并确保社会稳定。

但业内人士表示,僵尸企业退出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倒逼作用,政府不该扮演救企业的角色,而应该让其尽快顺利退出。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雪松建议:属于落后的产能,要坚决予以淘汰;不属于落后产能的,或者通过剥离、改进管理、债务重组、减轻包袱等措施提升效率,获得重生,或者通过国家给予相应的引导政策,逐步退出市场。

12月11日,国务院国资委总会计师沈莹在国新办吹风会上给出了同样的说法:亏损央企的情况有多种因素,有的是行业周期,有的是政策性亏损,有些是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也有技术跟不上市场形势,还有内部管理的问题。所以,在治理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分类施策。据了解,在分类处置的治理思路下,国资委初步考虑通过几个“一批”来解决问题,一是加强管理提升一批,通过管理提升提高运行效率,拓展营利空间。二是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一批,使技术通过加强创新,推动产业转型使得它走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三是通过兼并重组一批,自己的能力难以渡过难关,通过与其他的企业合作重组、协同,形成新的活力。四是对于扭亏无望,确实没有扭亏希望的企业,关闭退出。

对于“僵尸企业”人员安置和资产处置两个“痛点”,有分析认为两者同样需要分类对待:“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在人员安置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而资产处置更多应采用市场的办法。”

别让僵尸企业再挺下去了

企业以效益为目的,赚钱则生,赔钱则死,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可是就有那么多僵尸企业,干赔不赚,数年如一日地挺着。这事还要让国务院下决心清理,可见不是一户两户。

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以完成生产计划为目标,“僵不僵”难以显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企业回归到效益标准上来,僵尸企业立马现形。到本世纪初,国家重典治乱,铁腕推倒了一大批僵尸企业,迎来了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说实在话,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端赖此役之功。

这个阶段,中国经济最具活力,而僵尸企业大概是最少的时期。可不知不觉中,僵尸企业又回潮了,为什么?

根本原因是阴魂不散的计划经济思维在作祟。好了伤疤忘了痛,一些地方凭着腰包鼓胀而滋生的自负,滥用行政权力,用各种手段去补贴行将就木的企业。正常有序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有生有死再正常不过,这才是经济永葆活力的根本动力。但计划思维相反,它无视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以为能够对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市场全知全能,实际上是按照自己的情感好恶,用非市场手段来扭曲、干扰企业生死,让该死的企业苟延残喘。

其次,不愿放弃局部利益。比如煤炭和钢铁,从全国来讲,已经过剩到“不如卖石头”的地步;但作为一个地方、一个企业来讲,都在做“别人先死”的梦:不是变相补贴,就是继续扩大产量、摊薄成本,唯一的希望是撑到别人都撑不住了,自己则能做大或者至少在行业内分得一瓢羹。

再者,地方和部门的懒政惰政、求稳怕乱。僵尸企业一旦真的死掉,最现实的问题是人怎么办,就业养老怎么解决;还有,银行贷款谁来还,原有的各种补贴、投入谁来负责。这些问题解决起来都很麻烦,弄不好甚至影响稳定。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僵尸企业挺着,哪怕苟延残喘,至少问题不马上暴露。

僵尸企业的大量存在,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使决策信息失真、宏观调控落空、吞噬真金白银、拖垮优势企业等,最大的问题是浪费资源和伤害社会公平。我国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经高度紧张,僵尸企业本是产能过度扩张后的产物,但还在继续扩大产量,不是雪上加霜吗?用全民的效益、资源去补贴个别企业,公平吗?

说到底,这些都是计划经济思维。对此只须问一句:“如果计划经济思维能搞好经济,还需要改革开放吗?”

原标题:僵尸企业“死不了、活不好”的僵局如何破解?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过剩产能查看更多>重污染查看更多>僵尸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