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报道正文

【质疑】控制升温2℃ 就能拯救地球?

2015-12-16 08:31来源:网易另一面作者:黄童超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减排目标巴黎气候大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威廉•诺德豪斯的预测没啥影响力,2℃却缓慢地吸引着人气。到了1990年,2℃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称,鉴于生态系统在历史气温变化面前的脆弱性,又由于把升温控制在1℃以内不太现实,就提出用2℃的升温红线来代替,“以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最坏影响”。接着1995年,德国一群气候学家向当时还是德国环境部长的安吉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建议,防止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超过2℃,看起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经验法则,当时的气候学家之一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后来解释,2℃的红线是防止人类被带入一个人类数十万年从未经历过的高温世界中。安吉拉•默克尔接受了这个观点。

但瑞典人和德国人的建议在科学上依然不严谨,因为气候预测模型给出的气温预测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范围。例如联合国的IPCC会评估平衡气候敏感度(Equilibrium Climate Sensitivity),这是指大气中CO2浓度如果加倍并达到平衡,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会发生什么变化。IPCC在2013年《第5次评估报告》中估算了一个范围,如果大气CO2浓度加倍,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会上升1.5℃ - 4.5℃(高信度)。

2℃的升温目标存在不足,但它几乎没有竞争对手: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目标——防止“对大气系统的危险人为干扰”实在是太虚无缥缈了。一直以来,研究地球气候系统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科学家很努力地想解释人类行为怎样才算是“危险的”,发现总是无果而终,那就只好选择不那么准确的2℃来定义“危险”。

2℃逐渐成为简单直接的政治目标,但它本身越来越难以实现。

1996年欧盟部长级会议,第一次正式接受了2℃的升温红线,从此以后,2℃逐渐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并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中的所有国家所接受。作为一个简单直接的政治目标,2℃把诸如“平衡气候敏感度”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专业术语,集中转化成了一个易懂的升温数字。

由于有一个2℃这样具体的红线,政治家就可以利用它进行气候变化谈判。既然IPCC的科学家们认为,1951-201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的一半以上极可能(95%-100%)是由温室气体的人为增加和其他人为强迫造成的,并且升温会带来生态灾难,那各国政治家就讨论怎么限制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

人们借助2℃,发明了“碳预算”(Carbon Budget):要保证到了2100年升温不超过2℃,碳排放不能累计超过多少,现在还剩多少碳预算能排放。IPCC破天荒地在2013年《第5次评估报告》中估计了“碳预算”,相比起前工业化时期,人类有66%的可能性将升温控制在2℃以内,但是要求1870年以来由人为排放的碳累计不能超过10000亿吨(换算为CO2:36700亿吨),而截止到2011年人为排放的碳已经累计达到5150亿吨,所以人类的“碳预算”账户上只剩下一半不到的碳:4850亿吨(这份报告同时估计了1.5℃和3℃的情形)。许多科学家预测,按照现在的碳排放速度,2030年代(最迟2040年代)账户里的碳预算就会用光,留给地球完成2℃任务的时间不多了。

如果按照最新承诺的减排措施重新计算呢?中国、美国和欧盟是世界三大碳排放源,它们都在巴黎气候大会前作出了最新减排承诺。不过挪威奥斯陆国际气候环境研究中心的格伦•彼得斯(Glen Peters)估算,即使它们都履行了这些承诺,在2030年,它们朝大气中排放的CO2,仍然占到了当年可支配碳预算的79%。也就是说,如果要想把升温持续压在2℃以下,三大排放源留给剩余50亿人口的碳排放预算空间只有21%。

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不客气地指出,即使考虑目前新承诺的减排措施,到了2100年地球还是有可能升温2.7℃ - 3.7℃。

原标题:控制升温2℃,就能拯救地球?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温室气体排放查看更多>减排目标查看更多>巴黎气候大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