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前线】直面土壤“隐形杀手”

2015-12-16 08:48来源:《前线》作者:魏晔玲 金蕾蕾关键词:土壤修复环境修复北京建工修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处理有机污染物,比较常用的是热脱附技术。顾名思义,热脱附就是通过对土壤进行加热达到有机污染物的沸点,使污染物从土壤中挥发出来,处理效率可达99%以上。北京建工修复公司拥有国内最大的直接热脱附设备,目前正在江苏某地进行现场作业。该地块是化工厂搬迁后腾退出来的。从现场回传的视频,我们看到,远远望去在一片空旷的土地上,这台热脱附设备有五六层楼那么高,就像一个钢铁巨人矗立在场地中心。在机器的进口处,搭建了一个白色大棚,受污染的土壤就从这里被送进机器。白色大棚起到了防止有毒物质和粉尘挥发的作用。一般只需要十来分钟就可以完成处理。干净的土通过传送带被运输出来,而挥发出的污染物经过尾气收集和处理装置变成达标排放物。

当我们对这项技术啧啧称奇的时候,北京建工修复公司的工作人员拿出一瓶浅褐色粉末让我们猜它的用途。看到记者一脸迷惑,工作人员揭开了谜底。原来,这瓶不起眼的粉末是卵磷脂微乳液的食品级缓释碳源,即是一种食品级生物菌种,也是进行土壤污染修复的高手。通过喷淋的方式,使生物菌种与土壤中的污染物发生反应,从而达到降解污染物的作用。该粉末有一股淡淡的麸皮的味道,由于以小麦等植物为原材料,因此不会对土壤造成任何二次损害。目前,国外很多国家已转向微生物降解法进行土壤污染修复。

李书鹏解释说:“任何一种处理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具体选择哪项技术,还要由实际情况来决定。场地污染物的种类、性质和分布浓度,场地的水文地质情况,未来开发规划以及修复周期长短等,都是进行土壤修复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般而言,完成一次土壤修复“手术”需要一至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导致整台“手术”的失败。最后,还要经过环保部门的验收,工程才算全部完成。看到一块场地经过几年的修复变污为绿,就像生病的人通过治疗转危为安,是李书鹏和他的同事们最开心的时刻。

必须走出的困局

土壤环境严峻形势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能做的只有积极应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总要求,土壤环境立法、土壤行动计划等顶层设计已经启动,伴随着行业企业的成长以及全社会对环境修复认识的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我国环境修复产业必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据业内专家预测,2014年至2020年国内土壤修复的总市场规模将超6000亿元。在这样利好的形势下,行业相关企业都表示对未来充满信心。北京建工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戴彬彬说,北京建工集团将进一步扶持建工修复公司发展,不断巩固市场领先优势,同时还将加快实施借助资本带动修复业务及其他环保产业整合与扩张的长远战略。未来,绿色环保理念将融入北京建工集团的整个产业链条,成为企业搏击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北京建工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绿色推动力。

在看到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土地之“病”非一日之“寒”,“药到病除”非一日之“功”。要想标本兼治,必须正视和扫除横亘在土壤污染修复之路上的一道道障碍。

据了解,在环保产业发达的国家,土壤修复产业所占环保产业的市场份额高达30%—50%,而我国的土壤修复产业才刚刚起步。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技术的落后和人才的缺乏。目前,在土壤修复领域,相当数量的技术都需要从国外引进。而国内大型污染场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却在逐年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渴求日益凸显。

作为行业“领头羊”的北京建工修复公司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56人,占公司总人数的53%,其中还有多名是通过多种渠道引进的拥有丰富修复经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使得北京建工修复公司成为行业佼佼者。他们在做好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国家重大课题、规划的调研和起草,组织行业论坛的召开,为推动行业技术水平积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技术的落后和人才的缺乏,是土壤污染修复行业内部的问题。部分地区、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和资金无法保障,是阻碍土壤污染修复产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虽然国家高度重视、政府部门大力整治环境污染问题的决心已显现无疑,“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专门拨款300亿元用于污染土壤修复,但部分地区和部门重视不够的现象仍然存在。“因为进行土壤污染修复并不能立竿见影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显然与某些官员的‘唯GDP’思想不合拍。”一位土壤污染修复专家坦言。

资金问题也是进行土壤污染修复必须解决的。记者算了一笔账,假定污染土壤只有半米深,按照现在的工业场地修复的市场价格,一亩地需要的修复费用高达十几万元。这笔经费由谁承担?国际惯例是“谁污染谁治理”,可由于场地污染主体比如化工厂早已倒闭等历史原因或者污染主体根本无力承担,使得修复资金的来源问题异常突出。目前,修复资金的来源主要有政府买单和开发商出资两种方式,但这毕竟不是长远之计。

尽管困难重重,机遇毕竟大于挑战。在这场与土壤“隐形杀手”的较量中,我们信心满满。随着国家和公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一定能恢复“健康”。

原标题:直面土壤“隐形杀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环境修复查看更多>北京建工修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