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PPP项目运营中如何规避风险

2016-01-04 15:16来源:PPP资讯关键词:PPPPPP项目PPP模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当前,地方政府推广PPP模式的热情高涨,被寄予很多期望。但如果缺乏透明、严格的监管体制机制,盲目推广PPP项目有可能引发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膨胀,带来新的风险隐患。

PPP模式强调公私部门的全过程合作,项目投资额大、经营期长、合作方众多,各方关系复杂,涉及的风险因素众多。换言之,PPP不是一场婚礼,而是一段婚姻。谈恋爱容易,但要结婚并长期运营PPP模式,需处理好各种关系,做好迎接各种风险挑战的心理准备。

寻找风险分担的合理边界

PPP项目运营中面临的风险因素极其复杂,合理分担风险是保障PPP模式顺利运营的前提。

由于风险复杂,识别和度量PPP项目风险比较困难,用好PPP这把利器,需遵循大型项目建设的一般规律,将项目风险在参与方之间进行合理、公平地分担。公私合营要写好合同,对风险分担要有详细的准备,签订PPP合同时需尽量处理好每个细节。

在风险分担方面需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发挥禀赋优势。由于PPP项目的参与者掌握的资源不同,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明显不同。风险应由最适宜的一方来承担,参与方对哪种风险控制力最强,就应发挥其优势控制哪种风险。

二是风险和收益要匹配。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要体现公平。唯有公平,才能将各个项目参与者持续地拴在一起,构成紧密利益共同体。

三是量力而行。承担的风险要和参与方的能力相适应,要有上限。如果承担了无法承担的风险,就会缺乏控制能力。

以上是原则性要求,在PPP项目具体运营中,还要因地制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国家级风险和最低需求风险应尽量由公共部门来承担;市场级风险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承担,但要分配好比例;项目设计、建设、财务、运营维护等商业风险原则上由私营部门来承担。

在PPP项目准备阶段,公共部门需尽力降低前期风险,做好尽职调查,识别出各种风险因素并进行评估,将风险分解为哪些是自留的,哪些是需要移交给私营部门的,制定招标文件并公布。建议这项工作尽量由独立的专业机构来承担。

在招投标和合同组织阶段,公共部门和项目公司通过谈判,确定各自的风险分担比例。

融资方面,国内项目除自有资金外,建议选择大银行组建的银团贷款等渠道,简化资金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国外项目建议内外结合,通过设立SPV,鼓励利用国际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吸引国际金融机构、项目东道国金融机构参与,降低融资成本,分散汇率等风险。

投资人主要承担建设、经营等风险,对于超出投资人控制范围的风险,比如地震等不可抗力风险,宜转移给第三方,如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或保险公司来承担。

要综合考虑政府风险转移意向、支付方式和市场风险管理能力等要素,减少政府不必要的财政负担。

省级财政部门要建立统一的项目名录管理制度,和财政补贴支出统计监测制度,按照政府性债务管理要求,指导下级财政部门合理确定补贴金额,依法严格控制政府或有债务,重点做好融资平台公司项目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转型的风险控制工作,切实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

目前有种认识,即在运用PPP模式时,应尽量将风险从公共部门向私营部门转移,以此减轻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其实,这是误解,因为很多研究表明,随着风险从公共部门向私营部门转移,项目效率开始会上升,但当风险转移到一定程度后,项目效率将不再上升,反而会下降。

另外,由于我国没有成熟的PPP理论和系统的法律规范,专业人才缺乏,实践经验不足及操作程序较复杂,我们还无法确定PPP项目风险分担比例有无固定解、多大为合适,风险分担的合理边界还比较模糊。

一些PPP项目的风险分担是基于经验,而不是准确的定量分析。风险分担的偏差有可能导致某个参与方获得暴利,而我们却很难判断风险分担的偏差是技术性的,还是有意识的利益输送。

这些都困扰着PPP的发展,亟需总结实践经验,对已有资料分类整理并建立数据库,进行定量分析,逐步建立公平、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这是PPP模式的核心。

原标题:PPP项目运营中如何规避风险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