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场地修复评论正文

如何看待PPP的“值”与“不值”

2016-01-19 10:05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作者:孙庭 黄小利关键词:PPPPPP模式财政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5年12月28日,财政部发布的《PPP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试行)》为物有所值的评价指明了方向,即物有所值评价“现阶段以定性评价为主,鼓励开展定量评价”。同时,《指引》在 “定性评价”中提出了六项基本指标,并对所要考核的内容、补充指标的影响因素及指标的权重和分值设计进行了明确,文末还附了“物有所值评价工作流程图”和“物有所值定性评价专家打分表”两个附件。由此,根据《指引》就能基本进入实操程序,章节中 “本指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2年”的规定,也为PPP的未来发展留足了探索与完善的空间。

然而,PPP模式下的“物有所值”到底暗含着哪些政治经济学内涵?具体项目在釆用PPP模式时到底如何判断值与不值?项目在定性评价时的考核评分又如何与《指引》所提出的考核内容相衔接?这一系列问题都十分值得细细品读。

从“物有所值”的本源说起

若想解释清楚“物有所值”,就不得不从“物有所值”的本源讲起。事实上,“物有所值”首先是一个“交换”概念。马克思揭示的最原始的商品经济是三只羊换一头牛的“物物交换”,有交换行为,才有此“物”值与不值的考量;二是“比较”概念。只有在三只羊换一头牛的具体交换行为发生时,才有此“物”值与不值的界定;三是“有所值”的定性概念。三只羊换一头牛之所以成交,是羊主人和牛主人都认为“值”。其“值”的衡量标准最初只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等量,即养三只羊和养一头牛所花费的必要劳动时间“掰指一算”大体差不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的丰富,交换中的“值与不值”就掺进了“供需”因素。继而随着另一新生事物“等价物”货币的出现,交换中便产生了“交换价格”,于是就有了货物价格与货物价值的背离。

成功交换的双方所考量的“背离值”一般都体现为正值,即买主和卖主都得到了等于或大于“交换价格”的价值,笔者将这种“大于”背离值定义为外延价值。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价格是商品内在价值的外在体现,是一项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为商品、服务及资产所订立的价值数字。因而,价格是表象的,价值是内涵的。内涵的价值既体现于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功能),又体现于商品的外延价值。

例如甲有一块水草丰饶的牧场,他以三头羊的等价物货币换回一头牛,目的不只是想吃牛肉,而且是要利用牧场已有的有利条件或者牧场可以扩大的有利条件来繁殖牛犊,养更多的牛,产更多的牛肉、牛奶与牛皮,从而获得更多的“等价物”货币。由于有了这种额外利益的考量,甲会认为这种交换是值得的,甚至哪怕多付了一只羊耳朵的货币。在这里,甲乙双方不仅得到了各自需要的牛和羊,还因为可以以这种原始资源(牛或羊)为桥梁,分别去实现心中的规划目标,比如进一步扩大牧场,或发挥羊毛加工专业技术作用等等。

因此,商品的外延价值,既包含了商品本身使用价值(功能)的延伸,如由单纯的获取牛肉或羊肉,延伸至获取牛奶、牛皮或毛线与毛衣,也包括“因此才有彼、无此即无彼”的新增价值。可见,交易双方对交易的“值”与“不值”的认识是各有理解、各有期盼,也是各有标准的,甚至是一种超越当次交换得失,更在乎山外之山的长远价值考量。而长远价值考量中的“因此才有彼、无此即无彼”之“彼”是指,既可获得其他特定的有形“物”,也可获得实现某物价值的“过程、机会或者权利”。

谁能定义PPP模式中的物有所值?

物有所值研究的不仅是交换中表象的交换价格,也要研究交换物的与交换价格相背离的价值,研究交换物内涵的外延价值。厘清与认识上述种种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将直接关系PPP模式中物有所值的定义,关系PPP模式的定性评价理念,以及定性评价具体考核指标内容与具体评分标准的设置原则。

原标题:如何看待PPP的“值”与“不值”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