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PPP模式的“中国之路”

2016-02-19 11:35来源:当代金融家作者:郭濂关键词:PPPPPP模式PPP项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一,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审批、监管和争端解决制度仍未明确。PPP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商业合同,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因此不仅涉及普通合同签约各方之间的平等法律关系,也涉及政府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动态监管行为。在我国大陆法系框架下,前者属于民商法,后者属于经济法调整范围,而政府往往在两类关系中均作为其中一方出现,因此要求PPP法律框架需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对两类争端进行精确的区分,并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争端处理机制。在过去的PPP项目实践中,由于法律框架不明确而造成的部门相互推诿,政府和企业伙伴之间的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成为阻碍PPP模式推广的隐患。

第二,政府部门针对PPP模式的组织架构安排仍不成熟,技术支持和动态监管两大职能相互合作、适当分离的架构仍未成型。尽管PPP模式在我国已经开展近30年时间,但实际上过往案例多是一案一议,基本仍处于“摸石头”阶段,由项目所在地政府组织安排实施,在国家层面并未有实质性的技术支持或指导,这也是以往案例有得有失,实施结果差异巨大的原因之一。为了有效推进PPP模式的大规模开展,我国迫切需要建立起一整套由中央层面统一领导的组织架构体系,以形成两大职能:其一是对各级政府部门参与PPP项目的全过程,包括筛选、评估、合同安排、招投标过程等实施技术支持和指导,侧重于政府作为出资方之一的角色;其二是建立起对PPP项目实施效果的动态监管体系,侧重于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最终负责方和监管者的角色。以上两大职能应适当分离,以明确政府和市场的界限。

第三,科学的项目评估制度仍未建立,可能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和官员腐败风险。科学的项目评估制度有以下几个要求:其一是政府部门具有一定的专业评估能力;其二是潜在合格竞标企业参与协商;其三是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充分参与;其四是国家PPP中心对项目评估过程的监管。过度乐观的评估结果难以吸引企业部门的参与,而更大的风险是在缺乏监督和公信力的项目评估过程中,政府官员与潜在企业合作方合谋低估项目预期收益,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官员腐败。不合理的、不精确的评估结果也损害双方履行合同的动机,最终影响公共设施和服务提供的水平和效率。

第四,市场化的公开的招投标程序及相关制度设计缺失,亦会带来效率损失。我国以往的项目实施过程往往没有经历完整的PPP项目流程,尤其在项目识别和项目采购两个阶段往往为特定的潜在企业参与方量身定做,缺乏市场化竞争的引入。一些地方政府将PPP模式作为引进外资的一种手段,规模导向导致政府部门忽视合同设计、招投标过程中的竞争和效率因素,一味追求项目实施速度,造成企业参与者过分主导项目实施过程,PPP合同安排不利于政府部门和消费者,造成效率损失。

稳步推进和完善PPP模式

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指导意见的制定,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逐步明朗清晰,我国PPP制度建设进入体系全面完整、逻辑思路清晰、更具适用性和针对性的阶段。下一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稳步推进PPP模式。

第一,树立契约精神,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间的公平、对等的契约关系。PPP的推广应与PPP法律法规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相结合。政府由传统的“管理者”转变为“合作者”、“监督者”、“服务者”,避免对项目进行行政干预,应在法律和合同的约束下,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第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政府采购的相关配套政策。通过政府采购规范政府支出行为是当前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重要举措。PPP的实质是政府购买服务,也是政府采购的一种方式。因此,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的相关配套机制,将有利于完善政府投融资机制,建立规范的政府发展方式。就目前政府采购法及其配套文件的要求看,要建立可操作、与监管相适应的政府采购方式,相关制度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三,要继续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全流程管理。其一是在项目评估方面,提高PPP项目评估的合理性和透明度,加快落实公共服务品提供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实现通过合理收益促进引入社会资本,又能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其二是在风险防范方面,应通过有效的契约安排和合同管理,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风险与收益的合理分配,加强法律规范对社会资本投入的安全保障。其三是在市场准入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对招投标方式及流程加以优化,提高信息透明度,对投标人财务能力、专业知识、组织能力及关系管理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筛选。其四是在绩效评估方面,需要结合不同行业、不同项目,建立差异化付费和定价调整机制,并且明确纳入财政预算体制,通过地方人大审批,对地方政府举债机制形成法律性约束。其五是在投融资方面,政府需进一步完善金融、财税等配套政策并结合实际财力状况设置PPP项目支出上限,同时要注重PPP、财政资金、市政债券、银行贷款、投资基金等多种资金的匹配使用,不断完善PPP投融资模式。

原标题:PPP模式的“中国之路”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