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大气污染议案提案20年:发展第一到要蓝天白云

2016-03-07 14:04来源:新闻当事人微信作者:张亚利关键词:大气污染PM2.5雾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混沌时期的“坏天气”

雾霾之前,曾困扰人们的还是煤烟、酸雨和沙尘暴。而其中,沙尘暴是最直观的坏天气。

2001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笼罩在灰黄的沙尘中,来自各地的代表们纷纷吐苦水,上书空气污染问题。上一年春天,多地遭遇沙尘暴肆虐。

两会刮起了环保风。

“九十年代之前,中国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煤烟性污染,这一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汽车的增多,汽车尾气污染又逐渐增加。如今,两种污染并存,日益突出。加上过度砍伐和放牧,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去年春天中国部分地区出现的十三次沙尘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环境保护基金会会长江小珂向媒体表示。

从2000年起,中国投入数百亿资金发起环北京防沙治沙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希望在中间筑起绿坝,阻隔风沙。但“黑风”阴影却没那么容易走出。

1993年,一场特大沙尘暴从新疆西部边境集结,短短几个小时横扫甘肃、宁夏、内蒙古,造成85人死亡,264人失踪。

此后,“沙尘暴”一词首次出现在主流媒体上——《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南海惦念西北特大风沙尘暴灾区 江泽民电慰河西干部群众》的报道。

但这场位于遥远西部的“灾害”并未引起人们警觉。殃及北京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世纪之痛在几年后才到来。

2000年世纪之交,3月27日,北京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一次特大沙尘暴。突如其来的狂风裹挟着滚滚黄沙在几小时内笼罩了整个北京。

2002年,两会刚刚谢幕。北京爆发了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的沙尘暴。整个中国北部笼罩在沙尘阴霾中,近1.3亿人口受到影响……

包景岭回忆,沙尘暴问题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被讨论,90年代,我国启动“三北”防护林建设,是非常浩大的工程。到2000年左右,政府又提出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政策。

“从‘十五’至今,三北防护林建设和退耕还林应该说对于控制沙尘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但随着汽车的发展,燃煤量的不断增加,大颗粒除尘问题改善后,小颗粒(雾霾)的问题就凸显了。“80年代我们只有几亿吨煤,到2010年,我们的燃煤量顶峰时达到了40亿吨。”

正当人们为新型污染雾霾苦恼时,沙尘暴卷土重来。

2015年4月15日17时,北京遭遇13年来最大沙尘暴,育婴资讯,多个监测站点PM10爆表。这似乎在提醒人们,环境治理不是头痛医头,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

而想要拥有真正的清洁空气,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赋予公民“环境权”是近几年探讨较多的理念:免受污染不仅是生态问题,也是人权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曲久辉院士曾在2013年两会上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公民环境权”概念。认为公众应享有知情权,国家应及时公布各项环境污染指标、状态。应享有参与权,国家应该让公民参与标准制订,知晓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等。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也在提案中建议,建设生态文明和保障公民环境权益应当写入宪法。

这在曾经的发展阶段是不可想象的。

“两会蓝”给了人们蓝天白云的期望

3、从发展第一到要蓝天白云

早在1970年代,兰州西固就发生过真正的西方国家曾发生过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且持续发生了十余年。可即使学者和官员发现了真相,也不能向公众公布。

在那个时代,新娘跟妆,空气污染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顽疾。人们普遍对环境保护没有什么概念,还会把“烟囱林立、浓烟滚滚”当做工业城市繁荣发达的胜景。

直至1987年首部《大气污染防治法》出台时,学者才指出,中国的大气污染已经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的时期”。

“尤其冬季采暖季节,一些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二氧化硫浓度已达到伦敦烟雾事件的起始值,如遇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很可能会发生严重污染事件……”

已故环境法学研究者文伯屏在《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立法背景及主要内容》中介绍,当时对全国60个城市的调查中,大气总悬浮微粒日平均浓度超过二级标准(每立方米300微克),有些甚至超过1000微克。

这些悬浮微粒主要是由煤烟和沙尘引起。

而在对54个城市的二氧化硫监测中,45个城市出现酸雨……

1987年,《大气污染防治法》于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上通过,自1988年6月1日起施行。

这部法律以煤烟控制为主。改造锅炉、消除烟尘、控制大气点源污染。但由于整体上治理水平不高,处罚力度小,大部分工厂没有采取相应消除烟尘措施,就将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排入了大气。

1991-1995年的“八五”计划期间,我国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较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经济加速增长。

与此同步的是治理污染的压力。

“九五”期间,我国提出了总量控制的概念,首次将二氧化硫(造成酸雨的主要成因)列入了总量控制的指标。

2000年,国家首次提出了主要污染物逐年消减的负增长的理念。

“当时我们还在贯彻发展是硬道理,还在发展经济,所以我们当时有一个口号是叫经济高速发展、能源和资源消耗低速增长、污染争取做到零增长和负增长,推广这样的一个理念。”包景岭回顾。

“十一五”末期,国家才加大了减排力度,完成了此前制定的指标。“十二五”期间则将大气主要污染物由两项增加到四项。

2016年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地方两会的风向标依然指向了雾霾治理与空气质量。媒体统计,31省份下决心“治霾”,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安徽等12省份明确提出降低PM2.5浓度、削减污染物排放等量化目标或是承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等指标。

今年两会,治霾被写入“十三五”规划。

现在,包景岭每天都要查看全国空气质量和各个城市的排名。和他一样关注着这些指数的还有各地官员。环境治理在官员问责的分数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从注重具体污染物的排放到注重污染物的总量,到注重环境质量,这是一个认知过程。现在人们开始真正关注空气质量了。比起减排多少吨,人们更关心污染指数多少,有没有蓝天白云,这是很直观的。”

原标题:大气污染议案提案20年:发展第一到要蓝天白云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