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热点】城市碳排放交易的市场困境与中外破局

2016-03-10 14:17来源:论文网关键词:城市碳排放碳排放交易碳排放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未来碳排放交易的市场路径

(一)碳排放市场交易的制度和国际借鉴

具体包括碳减排提出的经济社会背景,国际上对以低碳为核心的技术体系、经济体系、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的理论探索,各国政府、企业、社会对碳减排政策的认同感,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盟、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低碳经济的利益诉求,低碳经济国际规则的制定;低碳经济与中国的利益诉求,碳交易市场的理论依据,碳交易市场的主体理论;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盟、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地区)在碳减排及碳交易方面的行动,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行动的主要做法和先进经验,CCX及其分公司欧洲气候交易所(ECX)、CCX、Bluenext环境交易所、法国未来电力交易所、德国欧洲能源交易所、荷兰Climex、奥地利能源交易所、北欧电力交易所等场内交易的主要做法。

(二)碳排放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分析

具体包括全国各行政区域、产业、企业碳减排的基础和潜力,各行政区域、产业、规模企业对碳排放与交易的基本态度,碳排放与交易对国家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和低碳转型的影响分析,碳排放与交易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分析,碳排放与交易对能源需求与排放的影响分析,碳排放与交易对各主要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利益相关方的获利点分析和多赢模式构建。

(三)碳排放交易分配的制度设计

重点放在碳排放总量控制、碳排放权初次分配以及全国性大市场与区域市场交易机制的整合。具体包括碳排放基准年的选择,碳排放目标测算(行业、区域、产品、项目),中国碳排放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设定,碳排放总量的控制,碳排放配额的分配原则及碳交易一级市场的设定,碳排放配额的初始分配方法,行政区、行业、产值、人均等多分种配模式比较,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和无偿分配等方法的比较,分配额度的调整原则和方法;区域碳排放市场交易的探索实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全国市场的基本条件,全国性大市场与区域市场的效率与公平性分析,条款分割的利与弊分析,补偿机制,碳交易市场系统的资源整合。

(四)碳排放交易产品的体系培育

重点是碳排放交易产品体系及碳金融衍生品开发。具体包括碳排放交易产品的基本构成,配额交易市场与自愿交易市场,基于配额的交易与基于项目的交易,场外交易和场内交易,碳资产流动性趋势,碳排放交易产品的金融化特性,碳交易金融化手段,金融化产品交易导致碳排放交易的货币化程度趋势分析,直接融资、银行贷款、排放额度交易、排放权衍生品等系列金融工具的形成条件,二氧化碳排放配额在银行抵押贷款的可行性,碳排放权场内交易的标准化与金融机构的参加,碳产品现货的期货、期权化,碳排放交易市场指数化,碳减排与碳汇实质性融合,碳金融创新的途径与风险控制。

(五)碳排放交易核查的监管机制

具体包括政府对碳交易市场监管的关键环节,碳排放量的计算(包含企业层面、区域层面、行业层面)的技术标准确立及能力建设,碳排放量的核查的技术标准及能力建设,第三方核查机构的培育和授权,碳交易过程的核查的技术标准及能力建设,政府对碳交易关键环节的监管能力的提升,政府、企业、交易平台、咨询公司、第三方等不同角色的能力提升进程,平熨价格波动等技术性手段。

(六)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政策落实

具体包括建立碳交易制度的法律政策环境;碳交易的国际法,与国内碳交易相关的法律的立法原则和制度安排,中国建设碳交易市场的体制障碍与机制制约;中国碳减排总量控制与污染治理“浓度控制”模式的法理相容性,关于碳交易平台与交易系统基本条件认定的政策,关于碳初始排放权公平分配的宏观政策,关于碳核算、核查技术和标准的法律法规,关于平熨极端价格波动的法律法规,支持碳排放权交易和碳金融制度创新的政策;关于低碳产品市场准入的法律法规;关于集行政控制手段、市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自愿行动和公众参与的发展低碳经济宏观政策体系,碳减排和交易与目前法律法规的冲突与协调;市场化机制与政府宏观政策的关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落实投资渠道确保碳减排和碳交易手段逐步落实的综合保障措施。

原标题:【热点】城市碳排放交易的市场困境与中外破局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城市碳排放查看更多>碳排放交易查看更多>碳排放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