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慎防“伪PPP项目”遍地开花

2016-04-05 10:54来源:新浪作者:赫荣亮关键词:PPPPPP项目财政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当前,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较大,据财政部门测算,到2015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限额16万亿元,债务率预计约为86%(注:地方政府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地方综合财力×100%)。

进入2016年,“十三五”到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融资缺口更加明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化解地方债风险,中国PPP项目迎来了新一轮开发热潮。财政部PPP中心的统计表明,截至2016年2月29日,全国各地共有7110个PPP推介项目,总投资约8.3万亿元。其中,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推介或示范的项目接近2800个,总金额约5万亿元。此外,各地还存在着大量未经财政部示范或国家发改委推介的项目,总规模超过了3万亿元。

一、PPP项目落地并不顺利?

PPP项目的推介规模大,但项目落地情况却不乐观。在签约方面,据民生证券调查,截至2015年底,PPP项目签约总金额约1.8万亿元。据此测算,全国PPP项目签约率仅两成左右。在开工方面,财政部PPP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全国PPP实际开工项目351个,仅占总数的5%。

当前,PPP项目签约率和开工率呈现双低状态,部分原因是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建设的经验相对不足,每个PPP项目都需经过大量可行性研究和前期充分论证准备。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以往存在信用透支问题,导致社会资本参与PPP有“三怕”顾虑(怕陷阱、怕违约、怕反复),所以,还需不断完善政策、金融、法律等外部环境。

此背景下,地方政府推动PPP项目的心态急切,总结当前“伪PPP”项目有两种典型形式。

第一种是混淆投资主体,政府融资平台变相借道进入PPP项目。在狭义定义中,PPP模式指的是公共部门通过与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共同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其根本目的在于借用私人部门的力量,发挥私人部门的管理与技术优势,帮助政府克服建设资金短缺的困难,提高公共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效率。

目前,我国已将“私人部门”概念扩大为“社会资本”,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真正吸引到民营资本的项目签约率较低,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控制的金融公司成为参与PPP项目建设的重要力量。

从实践中看,中央出台的PPP规范中,没有针对异地及上下级融资平台进行限制,政府融资平台仍可通过异地中标PPP项目,或与其它中标PPP的社会资本进行下游合作,甚至代表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进行合作等方式,参与PPP项目。实质上,上述方式都是平台公司借助“伪PPP”进行了变相融资。

2015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鼓励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各类型企业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国有企业作为社会资本,参与国内PPP项目,意味着基建相关债务只是从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转移到国企资产负债表上,地方政府仍然需要为国有企业或融资平台的风险进行“兜底”,最终私人部门被驱逐,本质上依然是地方政府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合作,必将削减PPP模式降杠杆的政策效果。

另一种,“明股实贷”,社会资本要挟下财政隐性成本过高。社会资本要求政府提供银行贷款担保或者直接财政补贴,如有的项目要求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如3到5年)进行项目回购,其本质是BT(build-transfer)项目,先期由社会资本垫资,没有实现长期的风险共担,期限届满后投资方撤资,整个项目的运营和经营风险终将由政府承担,私人资本并不是想以股权长期投资,没能实现通过私营企业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制度设计初衷。

应该看到,PPP的项目遴选、收费方式的确定、政府补贴的力度到项目收益率的确定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地方政府对于推广PPP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导致地方政府更多地将PPP模式当做融资工具,在操作工程中脱离实际的承诺。首先,政府风险过大。相当多PPP项目没有风险共担,通过政府保底承诺等方式,通过建成回购或约定政府购买PPP服务,实际由政府单方面承担风险,投资者近乎零风险;其次,政府和纳税人难以享受到收益,项目收益分配偏向投资人,未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最终由投资者独享利益。

二、“伪PPP”项目的危害在哪?

首先,立项目标偏离公共本质。PPP项目是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为根本目的,在满足公共需求的前提下,依照使用者付费原则,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工作,兼顾私人资本的盈利性。当前,在推广PPP潮流中,地方政府以设立PPP项目作为直接目标,而忽略了PPP模式服务于有效改善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成为“伪PPP”项目出现的内在动机。

延伸阅读:

“伪PPP项目”应引起警惕

原标题:慎防“伪PPP项目”遍地开花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