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保资本评论正文

【深度】绿色金融发展探析

2016-04-11 10:09来源:金融时报关键词:绿色金融环保产业环境保护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新常态下发展绿色经济的本质要求。绿色经济发展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管理目标、规章制度和指标体系,将绿色产业植入银行授信制度、产品创新及服务的全过程,才是绿色金融发展的落脚点。

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和配置,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当前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有利于金融部门提高风险管理决策水平,防范与化解信贷的环境风险,同时构建绿色金融有利于我国金融体系与国际接轨,发展绿色金融才能更好地支持绿色经济健康发展。

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度。经济新常态下绿色金融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绿色金融的科学界定问题,法律法规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诸多问题需要经济金融部门共同分析研究。

(一)绿色金融发展缺乏战略高度上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盲目追求经济高增长和唯GDP论,以牺牲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恶化等,影响了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回过头来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搞环境污染治理,得不偿失。金融市场配置没能发挥好引导功能,没有兼顾生态与产业的和谐发展。凡此表现就是缺乏对绿色金融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绿色金融发展缺乏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我国绿色金融的环保政策、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也还处于酝酿和探索阶段,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等现象在环保领域还比较普遍,环保信息也还不透明。目前,虽然我国已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但在具体领域、具体项目、具体企业,环保政策的实施还不是非常顺利,对环保违规信息还缺乏完善的发布机制。金融机构不仅缺乏环保专业知识,也面临信息获取的高成本问题。从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企业基本信用报告》所能提供的“环保信息”看,涉及的企业范围还很窄。金融机构对大多数不属于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项目的环保违规情况,只能通过实地调查或媒体报道获得,有的甚至难以获得,信息极不对称。

(三)绿色金融发展缺乏内外部激励和监督。金融机构自身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还不强,无论是总行或基层机构内部,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与绿色金融配套的制度,也缺乏符合绿色金融发展需要的约束激励机制。从调查情况看,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金融机构内部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还很容易被繁重的经营考核压力和诱人的经济效益冲淡,环保考评在金融机构基本是“空白”。从外部来看,政府部门还没有建立起对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企业和个人“绿色消费”意愿还不够强烈,对金融机构的监督普遍不足。

(四)绿色金融发展缺乏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现阶段金融监管部门的绿色金融政策目标主要停留在限制对“两高一资”企业的信贷投放和促进节能减排短期目标的实现上,对绿色金融缺乏完整的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金融主管部门还没有全面承担起绿色金融理念的传播、引导职责。从国家层面看,在国际合作领域,金融主管部门也尚未采取积极行动,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金融理念,导致基层金融机构缺乏对绿色金融发展最新趋势、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和环境风险管理经验的了解、学习渠道,只能按传统营销理念经营,环境风险加大。

延伸阅读:

农行监事长袁长清:创新绿色金融 共促绿色发展

浦发银行加大绿色产业支持力度 发行第二期150亿绿色金融债券

原标题:绿色金融发展探析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绿色金融查看更多>环保产业查看更多>环境保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