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土十条”实施在即 谁来监管“毒地”修复?

2016-04-25 08:38来源:华夏时报作者:马维辉 王俊仙关键词:土壤修复土壤污染土壤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大棚,但反映的其实是二次污染防治的意识不强,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龚宇阳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土壤治理工程的中标单位为江苏天马万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马万象”),成立于2003年,主营业务是道路、桥梁等市政工程,以及建筑工程室内外装饰设计和施工等。

龚宇阳表示,土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专业团队来做,从土壤开挖、运输,到水泥窑添加、储存,有很多关键节点要考虑,不是简单的挖走就行。“找一家土石方公司来做,不出事才怪”。

4月21日,本报记者试图采访当事各方。天马万象以不清楚为由拒绝接受采访;黑牡丹证券部工作人员记录了记者的问题和联系方式,表示将由董秘答复,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未收到回复;黑牡丹控股股东常高新则表示,要配合调查组工作,暂时不接受采访。

修复短平快

资料显示,我国尚没有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也是1995制定的,不能适应当下的现实。同时,我国只有农业用地的环境质量标准,没有建设用地的环境质量标准。

龚宇阳告诉记者,在国外,修复之前都要有一个安全健康和重污染防护的管理方案,由第三方监理公司监督实施。

制度缺失的同时,土壤修复的价格却非常昂贵,根据江苏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数据,2014年至2015年9月,我国土壤修复项目的平均造价高达5753万元。

“一方面大家觉得有钱赚,另一方面大家觉得这个事情很简单,就是打个井、注点药,或者拿挖掘机挖出来、去处理。”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因此近年来有大量企业进入土壤修复行业。

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统计,2011年约有20多家企业从事土壤修复业务,2014年这一数字上升到500家左右,到2015年则增长至900家以上。

我国土壤修复项目大多采用转移置换方式(将土壤挖走,换成新土),而置换下来的土壤有的并未真正修复,去向也鲜为人知。在此情况下,工程承包商可以在短工期、低投入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土壤修复”。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9月,土壤修复项目工期多于500天的仅占12.6%,200天以下的项目占比达到66.7%,普遍呈现“短工期”的特点。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循环经济处处长陆冬森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现在某些省份的农田治理项目投资动辄亩均上百万元,抛开治理效果和可持续性不谈,仅从投资强度看,若实行退耕还生态,按每年每亩补贴农民400元计算,一百万可补贴农民2500年。在治理绩效难测评、农民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该领域或将成为官商勾结的新高地。

风险管控

如何解决行业困境?在高胜达看来,“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法,包括配套的标准、规范应尽快出台,才能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今年两会期间,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曾经透露,“土十条”文稿已经基本成熟,将按程序报批后实施。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土十条”的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战役将正式揭幕,土壤修复市场空间有望达到7869亿元。

不过,在3月1日的“环保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阳生表示,“土十条”主要是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想要加快这个行业发展还有一个过程,因为土壤修复行业的技术法规、标准、商业模式、融资模式及盈利模式等都不是很成熟。

骆建华也表示,重要的是建立市场机制,包括收费机制、付费机制。场地修复的投资都是“天文数字”,全靠政府投资不现实,也不一定所有的污染土地都要马上治理。

4月19日上午,在“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上,陈吉宁表示,土壤污染防治的思路与水和大气有很大不同,关键是风险管控,要先知道一块污染土壤对饮用水和空气有什么风险,然后通过改变土地用途消除这一风险。

不管最后的调查结果如何,在业内人士看来,常外污染事件对行业来讲是个鞭策,为地方政府敲响了警钟,让大家知道土壤修复不是简单的土石方工程。

延伸阅读:

“土十条”预计5月份出台 环境保护税法6月份审议

原标题:“土十条”实施在即 常外事件敲响警钟 谁来监管“毒地”修复?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土壤污染查看更多>土壤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