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合同能源管理评论正文

我国公共机构节能的基本特征

2016-04-28 13:20来源: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网作者:萧评关键词:节能工作节能领域公共机构节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节能法规和规划体系

我国“公共机构”节能专门有一套独立的法规和规划体系,主要包括:2008年7月23日国务院颁布《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1号),2011年8月30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公共机构节能“十二五”规划》(国管节能〔2011〕433号文件),大地方政府制定了《公共机构节能办法》。

我国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在总体上纳入国家法律层面,在政策层面和标准层面按照国家规范统一操作,在行政法规和发展规划层面,则自成一体,独立运作。到“十一五”末,全国基本形成“公共机构”节能运行的完整体制机制,有相对明确的系统、规划、任务、目标,“十二五”规划还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保障措施,包括制度建设、能力建设等。

4、节能工作的主要内容

我国“公共机构”在“十二五”期间的节能量目标,是以2010年能源资源消耗为基数,到2015年人均能耗下降15%,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12%。开展节能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5大“重点领域”开展十大“重点工程”。

5大“重点领域”:一是建筑及其用能系统,二是附属设施,三是公务用车,四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五是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

十大“重点工程”:一是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工程,二是绿色照明工程,三是绿色数据中心工程,四是零待机能耗计划,五是燃气灶具改造工程,六是既有建筑供热计量与节能改造工程,七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工程,八是节能与新能源公务用车推广工程,九是节水工程,十是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5、最大特征是“公款节能”

“公共机构”节能在我国整体节能中占比并不是很大,2010年全国公共机构能源消耗总量1.9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6.19%(总用水量132.54亿吨)。相对于节能量的结构性作用,“公共机构”由于涉及到政府本身的定位、决策和表率作用,其引导意义和象征意义更大。例如在多大程度上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就十分巨大。可以说,“公共机构”节能所采用的模式和方法、所合作的服务商或供应商、所达成的效果和效益等,对全社会都具有示范和引导意义。

我国“公共机构”的官方定义只有一个依据,即“使用政府财政资金的单位”,一般由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三类机构构成,多数是教科文卫体单位。这一点就直接关联了纳税人权益、阳光行政、三公原则等敏感问题,一言以蔽之:姓公不姓私,一切都要有所“公”——涉及公众、公共、公益,贯穿公权、公干、公费,必须公开、公示、公决,做到公平、公正,公道。这个基本特征与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社会节能等的操作过程形成鲜明对照,基本上属于政府采购行为,往往涉及到政府采购目录、招投标程序、公示与公告、审计及其延伸审计等特定环节。

6、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节能需要机制创新

我国“公共机构”节能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特别是其中的“效益分享型”模式),对此国家政策一再强调各级政府要带头表率。但是在实践中却遇到了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制度性束缚,突出的问题就是政府财政支付在节能服务费用领域的会计科目不清晰,节能服务和节能产品供应与政府采购之间界限模糊,资产上账的估值与确权的程序性困难等,导致出现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一系列的约束和限制。

“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节能措施,应该尽可能地尝试机制创新:一是正确理解“我节能,你投资”的市场化方法特征,将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节能量支付理解为自己的能源消费支出,不能理解为政府的“投资行为”;二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不能照搬政府采购的规范限制,既不能采取对邀标、议标等的方式限制,也不能采取金额及数量限制;三是在资产上账程序中实事求是地对待节能设备的残值估值及“化私为公”等问题,以可靠方式对其过程予以“政治性担保”,以免在财务管理程序上受阻。事实上,“公共机构”似可尝试创新财务结算的“能耗总量控制包干计提”方法,类似一种“节能管理基金”,提前将财政支付份额“变性”锁定,从源头规避财政投入的政策性风险。

近年来,我国“公共机构”节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一方面,在整体节能工作的大结构中所占份额稳定,贡献度较高,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节能方面军;另一方面,公共性质的节能行为影响力很大,带动和示范作用明显,社会效益较之其他领域要高;再一方面,公共节能工作发展空间巨大,节能量的增长潜力不容小视。

原标题:我国公共机构节能的基本特征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工作查看更多>节能领域查看更多>公共机构节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