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评论正文

黑臭水治理“三级跳”程序辨析

2016-05-09 08:33来源:中国给水排水作者:郝晓地关键词:黑臭水体水十条雾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关于自来水可至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很多居家百姓种花浇水时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只不过他们没有富营养化的概念而已。北京自来水水质应该是全国控制最为严格的地方,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的106项指标肯定全部满足。但是,就北京自来水水质而言,照样可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不妨用洗净的透明可乐瓶做个简单实验,只要将灌满自来水的瓶子盖好后放在窗台(室内即可)上,过一段时间即可在瓶壁内侧看到一层绿色(藻类),且随时间推移、温度上升、日照延长,瓶壁内侧的绿色面积变得越来越大、厚度逐渐增加,可谓“瓶壁生辉”。

北京自来水在静止条件下便可致藻类生长,一方面说明北京自来水中N、P含量仍然高于藻类繁殖标准,另一方面证明“一潭死水”无助于水的自然净化。关于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N、P阈值,国际标准如上所述分别为TN=0.5~1.2 mg N/L和TP=0.03~0.1 mg P/L。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仅NO3-<10 mg N/L便超过富营养化国际阈值标准的高值(1.2 mg N/L);饮用水国标中目前因种种原因还未涉及P的标准,这就为藻类生长埋下了伏笔。北京部分区域自来水水质经实际检测(24 h平均样)如表1所示。显然,这样的水质确实已超过富营养化阈值国际标准。相反,向密云水库汇水的小溪中的N、P却低于自来水中的含量。

表1 北京市自来水抽样检测结果

由此可见,一味靠提高污水处理出水标准而忽视阻源与自净的黑臭水治理方式是徒劳的,因为即使是最后采用膜法,并且处理至自来水标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还是难以避免的。

在黑臭水治理上,行政管理的短视行为和政绩需要似乎把治理的法宝全押在了末端治理上,希望通过提高污水处理标准而直接满足地面水四类甚至更高标准。这就将黑臭水治理的压力全部转嫁到负责污水处理的企业身上。结果,对污水处理提标动议出现两级分化的企业反应。主张提标的企业依仗膜法(MBR、超滤、甚至反渗透)信心十足,而采用传统技术(常规活性污泥法)的企业则怨声载道。

膜法固然对水质提高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无论是MBR还是超滤,它们的处理原理全是物理截留,不具任何生物强化作用,作用原理主要是靠对固体截留导致N、P和COD减少,而对微量溶解性的残余污染物则无可奈何。膜法能耗过高,绝不可能成为根治黑臭水体的灵丹妙药。

常规活性污泥法企业面对现行一级A、一级B标准目前还都在大喘气,再要提高标准更是要了这些企业的命。于是,很多人便拿欧美等国排放标准来说事,声称这些国家的现行标准还没有我国的高,而人家的污水处理技术水平早已超越我们,我们怎能将标准制定的比人家还高?其实,国外出水排放标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并不是很大,或者说根本就不具可比性!国外的排水标准多半是首先考虑自然净化能力之后反算出污水处理厂应该达到的排放标准;美国一些州因自净容量富余而至今在污水处理厂没有实施脱氮除磷,很多地方甚至仅仅是靠化粪池加土壤来处理污水。反观我国,自净容量早已消失殆尽,所以,提高排放标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问题是若没有阻源与自净做基础,污水处理提标并达标肯定是治标不治本的下策。

4 结语

以上分析显示,黑臭水治理确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单靠资金和技术便能彻底解决的事情,需要经历上述分析中的“三级跳”,下级铺垫上级,级级相扣,不存在一步跨越的“一级跳”式逾越。幻想以提标并令企业达标方式解决黑臭水的末端一级跳终将是治标不治本,不过是短时间内管理者显示政绩的一种短平快,最后结果一定是从头再来,2008年奥运之时已变绿的北京又回归黑臭时代便是最好的例证。

在阻源、恢复、保持这种黑臭水治理必须经历的三级跳中,一级跳最为关键,也最难实现,因为这往往牵涉到老百姓的素质、意识与自觉性。关于污水截流,政府最多只管得住规划图上的那些管线污水,而规划图以外那些私接乱排的污水以及肆意向河道、湖泊倾倒的生活垃圾则完全是老百姓的蓄意行为,剪不断,理还乱。二级跳应该是政府的工作,只要政府能摸清水体脉络并厘清思路,一般投资后应该能够见效。三级跳则是污水处理行业份内之事,目前的技术纵然可以将污水处理到饮用水程度,如,新加坡的“新水(NEWater)”。然而,忽略前两级跳,把黑臭水治理之宝押在提标、升级改造之上,结果将是黑了绿、绿了黑,周而复始,反反复复。实际上,污水处理只相当于恢复水质的“粗”处理,自然净化才是恢复水质的“细”处理或“精”处理。

因此,在三级跳式的黑臭水治理方式下,一级跳与民众有关,二级跳是政府的事,三级跳才是企业努力的方向。一句话,民众、政府、企业分别是黑臭水三级跳中的主体。

作者简介:郝晓地(1960-),山西柳林人,教授,从事市政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污水处理数学模拟技术;可持续环境生物技术,现为国际水协期刊《Water Research》区域主编(Editor)。

(更详细内容参见《中国给水排水》第14期:黑臭水治理程序辨析;作者: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持续污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郝晓地,吴宇涵,李季)

延伸阅读:

“黑臭水体”—赋予”特色称谓”的中国城镇水环境解决之路

黑臭水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

黑臭水体净化剂的玄机:微生物是大功臣

原标题:黑臭水治理“三级跳”程序辨析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黑臭水体查看更多>水十条查看更多>雾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