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外资水务公司在中国经历了扩张滑铁卢后 为何裹足不前?

2016-05-19 10:07来源:能源杂志关键词:水务公司水务企业排行榜BOT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李亮看来,根本原因并非技术优势的丧失,也并非因为技术成本的昂贵。事实上,GE开发的ZeeWeed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孔径达到0.04微米,一步就能实现中水净化。而国内生产商平均仍维持在0.1微米上下,需要3-4步反复过滤。间接造成了高昂的净化成本。

“根本原因还是外资企业风险评估流程与国内招标周期不匹配,以及履约精神和合规性。优秀企业对合规尊循性有着严格的自律。”李亮补充道。“事实上,BOT、BOO属于重资产投入,能够创造稳定的现金流,但负债率也很高。现金流上考核项目质量,因此评估比较严格。GE在BOT项目上的投标普遍需要半年之久,风险评估过长,招标时间根本跟不上。”而国内企业普遍做法是先拿下项目再说,然后“倒逼”业主涨价。“业主的投资摆在那里普遍都急着追求回报,凭什么等你。”

但设备输出面临的最大问题则是现金流过短以及门槛太低导致的无序竞争,这稀释了外企的技术优势。业主喜欢用关系好、报价低的厂商,外资企业与国内公司的关系并不和谐,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张和平告诉《能源》记者:“归根到底中国环保产业错综复杂,并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已上升为社会、政治问题。监管不到位导致了招标乱像,最终结果是饿死同行、坑死业主,这种状况下,外资企业难以适应中国市场。如果延续之前的扩张路线,我行我素,不做任何战略调整,外资企业不出两年就要被排挤出中国市场了,前景并不乐观。”

身份转向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许多国际知名水务巨头抢先进入一片空白的中国的水务运营及设备市场。以威立雅、苏伊士为代表的外资水务企业在中国攻城略地,以收购或入股合资的形式,迅速在全国各地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根据地,接下中国数十个城市的供水服务;但十二五后期,北控、首创、桑德集团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水务企业的崛起,对外资企业实行并购、合围、反扑,外资水务企业不得不固守已得城池。

在日益崛起的中国水务企业面前,外资企业的技术价格、决策效率和市场公关等方面均是不可承受之重。面对不断缩小的技术差异,战略转型成为当下最关键的行为。

就在不久前,新加坡胜科水务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心洲建邺新中心商业区举行南京国际水务中心 (Nanjing International Water Hub)的奠基仪式,主要搞水处理项目的研发和商业化,协调各资源给水务公司、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提供研发测试平台。胜科将允许这些第三方水技术研发企业使用其在全中国的水务设施进行技术测试,以支持研发项目从测试阶段走向市场化。

另据接近胜科的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胜科中国公司刚刚经历了人事调整,其全球总裁邓健辉同时兼任中国地区总裁。而这也侧面反映了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的重要之处。

这并非外资企业第一次以技术转让的模式参与中国水务市场,事实上,不少外资企业都正在由跑马圈的运营商转型为技术输入平台。2014年,威立雅和光大国际、青岛排水这两家持大股的项目公司签订技术支援协议。规定威立雅将向项目公司提供有关生产运作服务、统筹及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行政服务及财政服务的建议,并在每个季度收取服务支援费。

可以说,在经历了被边缘化的十二五后,多数外资水务正在经历一个由项目具体运营到技术输入平台型的公司。

2015年底,苏伊士环境与重庆水务共同出资组建了德润环境,苏伊士环境的股权仅仅占比25%。在业内诸多人士看来,这种有限度的扩张策略也是一种平台化的形式,只是相比与胜科水务平台。“把管理权交给更熟悉中国市场的内资企业以避免风险,而同时向国内输入技术保障项目的高效运营。”

“事实上,外资企业仍然掌握着一些核心技术,譬如防止网管水渗漏、污水中富含有机物与矿物质的处理技术等等,而且外资企业的管理模式都是十分先进的,这些仍然是外资企业的最大卖点。”一位水务行业工程师表示。

但告别了重资产领域,也预示着规模化扩张时代的终止。引用苏伊士环境董事会秘书范晓军的话说:“我们不可能像首创、北控、碧水源那样大规模地做资产,这个舞台上,外企已经不是主要的玩家了。”

原标题:外资水务公司在中国经历了扩张滑铁卢后,为何裹足不前?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务公司查看更多>水务企业排行榜查看更多>BOT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