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合同能源管理评论正文

环境治理成果转化的京津冀路径

2016-06-13 14:47来源:北京商报关键词:环境治理第三方治理京津冀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日前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全国空气重污染高发地区。其中京津冀地区共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154次。京津冀区域的环境治理再次成为话题。京津冀区域的环境治理不是“一厂一店”的事,需要整个区域联动。目前,京津冀地区在环境治理上正在探索突破体制机制的掣肘,也正在以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支撑进行环境治理。但在业内看来,三地在协同治理环境中,尤其是创新成果落地方面,尚存一些痛点: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之间还缺乏协同性。

1第三方治理企业关注需求匹配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下,生态环保是三个率先突破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京津冀区域的燃煤发电厂已确立了“近零排放”的改造路径。于是,一批嗅觉灵敏的第三方治理企业已在路上。

北京国能中电节能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能中电”)就是这样的一家企业。基于自身的优势,国能中电也是业内的先锋。

国能中电专注于工业节能和低碳能源开发领域,努力减少传统化石能源消耗。它成立于2006年5月,开展煤矸石电厂等综合利用新能源的投资建设。2010年底进行重组,业务拓展成为一家致力于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事业的大型“能源控制型”节能环保及能源开发公司,主要业务方向为新型能源投资开发、工业节能,以及烟气污控设施综合专业化服务。

国能中电以“能源及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工业节能综合解决方案”,以及“环保设施综合专业化服务”为三大核心业务,与同行相比,国能中电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并开启了中国环保第三方治理引入高水平国际化安全管理体系的先河。去年,国能中电摘得“2015年度杰出大气治理企业”的殊荣。

国能中电相关负责人透露,国能中电早已开始将业务向京津冀区域拓展。作为第三方治理企业,国能中电不仅要考虑电厂设备的老化程度、环保装置、破坏程度,还有电厂自身的基础,还要考虑项目方的资金能力。“小型机组用大工业的手段不经济,小厂的融资能力不强,强制上马做‘零排放’减排处理,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国能中电相关负责人说,于是,国能中电在京津冀区域的业务采取的是定制化服务: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企业参与治理的方式多种多样,第三方治理企业可以通过EPC(承包)、BOT(建设-经营-转让)开展业务。以BOT模式为例,环保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做减排项目,按照目前的签约情况,项目合同期多在15-20年,投资建设的成本8-10年左右可以收回,再加上政府的补贴,盈利还是比较乐观的。

记者注意到,像国能中电这样理念先进、技术很牛的企业也遇到了一些困惑。“目前资金上并没有什么问题,重点在项目上。”上述国能中电相关负责人坦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项目难寻才是最大的问题:“其实京津冀地区这块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如何才能有效配匹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原标题:环境治理成果转化的京津冀路径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治理查看更多>第三方治理查看更多>京津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