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评论正文

解惑:治理垃圾偷倒问题路在何方?

2016-06-17 14:50来源:中山日报作者:卢兴江关键词: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垃圾处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各方建言

解决好垃圾消化问题垃圾有场所堆放和回收

虽然政府部门对于偷倒也是深恶痛绝,但是却因各种原因导致处置上困难重重。为此各方也提出了解决之道。

火炬开发区文明城市建设办公室领导小组成员李建英说,关于偷倒垃圾的问题,其根本是要解决好存量垃圾的消化问题,垃圾有指定地点堆放和回收,那么偷倒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想办法提高城市垃圾的处理能力,让产出与消化成正比才是治本之策。

何德波是中山市家宝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承接大涌镇和板芙镇的垃圾清运业务。他给出的药方是:加强生产和处置这两个端口硬件建设。企业和单位是建筑垃圾和工业垃圾的生产单位,政府应监督企业,添置对应的存储容器,由此以来,企业产生垃圾后,也好有地方分类存放;另外,政府应该加快城市垃圾焚烧、填埋基地的建设,城市产生垃圾后,不致于无处处置。“现在的情况是,专业的清运公司想把收集到的垃圾送到焚烧填埋场,即便是一吨垃圾缴纳100多元的处理费,也需要排很久的队。这一现状下,偷倒的情况就可能发生。”

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黄先生也提出个人建议,希望政府更加重视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并搭建一个环卫、城管、交警等职能部门信息互通的渠道,由此以来,通过各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偷倒者就钻不到空子。这位负责人还提到完善偷倒的法律处罚依据。2005年新版市容条例之前,对于偷倒建筑和工业垃圾,其规定惩处2000-20000元,而新的市容条例虽然细化了有关内容,但对于偷倒垃圾没有明确规定,对偷倒个人处罚200元以下的额度偏轻,起不到震慑作用。

他山之石

有的变废为宝有的从重处罚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建筑垃圾的偷倒问题可以说困扰着全国的每个城市。一些城市不堪其扰,正在寻求突围。媒体关注较多的是常住人口超过1400万的成都。成都的做法是就地处理拆除后的建筑废弃物,然后制作成再生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在市区所在的斜源镇试点后,测算结果表明,建筑垃圾就地“变废为宝”95%可再利用。不过,大面积推广还没有展开。

中山隔壁的珠海在治理垃圾偷倒方面也有一些立竿见影大动作。香洲区城管执法部门依据《广东省城市垃圾管理条例》、《城市建设垃圾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曾依法对偷倒者劳某处以2000元的罚款。媒体将这一事件曝光后,偷倒猖獗的情况得以缓解。

北京通州则出台了一项惩罚性规定,施工单位须设渣土账户预存运输费。如果建筑渣土运输过程中出现遗撒偷倒等违规现象,银行就会迟付费用,屡次违规银行将不拨付费用。规定实行一年后,效果明显。

实际上,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很多城市已经把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作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对于国内的很多城市来说,建筑垃圾处理的这条道路仍旧是漫长曲折的,怎样将它“变废为宝”,怎样将“被动转化为主动”,仍旧是任重道远需要长期去努力的一道课题。

记者手记

拾回“倒掉”的文明

连续半个月的调查中,记者不仅发现许多因偷倒而形成的垃圾池、垃圾堆、垃圾路,同时看到了一些偷倒现行和监控探头记录下的偷倒现场。这些现场都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发人深省。因为偷倒,一个区域臭气熏天,市容市貌遭到破坏,偷倒垃圾,“倒”掉的是文明。

然而这还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偷倒垃圾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偷倒的垃圾得不到及时清理,形成陈年垃圾,长期污染我们生存的土壤。采访中,我们获得一个可怕的事实,各镇区村(居)的垃圾清运几乎全都承包给了清运公司,不同的清运公司为了利益最大化,不把垃圾送到指定的焚烧填埋场,而是半夜三更相互偷倒。因为偷倒的位置较为偏僻,难以监管,慢慢就变成了没有公司清理的巨型垃圾堆。即便是媒体曝光,有人投诉,想要清理,政府得额外掏腰包。问题是这些二次清运的垃圾接下来去哪儿了,还得打个问号。

当然,这背后与政府监管不到位有关。按照相关法规,偷倒垃圾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包括各村(社区)、公安、环保、交通、城管、住建等。但在采访中,我们也发现,就此问题,各部门的职责不清,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比如一般工业垃圾,因为没有部门监管,要么就偷倒在路边,要么被清运公司与生活垃圾混在一起,送到了焚烧填埋场。

一家有清运资质的环卫公司经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偷倒的垃圾主要是建筑垃圾和工业垃圾。按照属地管理,谁生产、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企业首先应该设置分类存储容器,定期将垃圾交由符合相关资质的公司清运,清运公司按要求,将垃圾送到政府指定的综合垃圾处理基地处理。这一过程中,各村(社区)监管各公司分类环节,环保、交通、住建监管清运处置环节,发生偷倒事件后,城管负责处罚,涉嫌违法的,交由公安处置。当然,政府也应该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让社会公众增强卫生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推动市容环境卫生社会化管理。从这个角度出发,拾回“倒”掉的文明,需全民参与。

原标题:治理垃圾偷倒问题路在何方?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活垃圾查看更多>建筑垃圾查看更多>垃圾处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