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评论正文

两年时间 跨界河流九洲江是如何实现由污到治的

2016-06-20 08:55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张周来 吴小康关键词:流域治理污染治理流域污染治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粤桂交界地带,有一条全长162公里的河流九洲江。过去这条跨界河流因为严重污染引起多方关注,也因强力治污使得流域面貌得到显著改观。业内人士称,九洲江污染治理行动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提供了一个观察我国跨界河流流域治理的现实窗口。

图为美丽的九洲江乌石镇吹塘村河段。

湛江“大水缸”脏了

九洲江发源于广西陆川县,流经陆川县、博白县,注入两广交界处的鹤地水库,后者是湛江市380万人口最重要的饮用水源,也是大半个雷州半岛的灌溉水源,被称为雷州半岛上的“大水缸”。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九洲江流域污染源不断增加,流域生态不断破坏,鹤地水库水质不断恶化,严重影响湛江市的饮用水源水质安全。

当年一项调查显示,在鹤地水库库区,200米范围内就有24家养猪场,猪存栏量6600多头;库区围库造塘面积约2550亩。鹤地水库上游地区:广西境内的陆川、博白等地,既是传统的养殖大县,近年大批工业项目也纷纷上马,带来的污染不容小觑。

监测显示,2013年九洲江整治前文车桥广西广东交界处水质断面整体属Ⅴ类水,枯水期其水质达到劣Ⅴ类水,丰水期水质也基本在Ⅳ类水至Ⅴ类水之间。按照相关国家标准,Ⅴ类水质只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超过五类水质标准的水体基本上已无使用功能。

2013年8月,广东、广西两省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人在南宁召开座谈会,决定联手治理九洲江。粤桂两省区联合编制了《九洲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具体治理工作方案,明确双方各出资3亿元,从2014年开始,争取用3年时间,至2017年全面完成九洲江流域污染治理任务,实现粤桂交界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质。

“伤筋动骨”换新颜

流域上游的污染治理,可以用“伤筋动骨”来形容。如在陆川县,生猪养殖是传统的大产业生猪产业产值超过60亿元;陆川、博白等县长期经济欠发达,招商引资压力大,引进一个工业项目相当难。养殖业关系农民增收,工业关系就业和经济增长,动哪都难。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九洲江流域沿线在编制相关规划的基础上推进系统整治。第一步是“拆”,划定九洲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沿岸200米以内为禁养区,清理拆除禁养区内1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过去两年多累计清拆养猪场1400家。第二步是“建”,在沿岸建设一批乡镇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站、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污水处理项目,投入建成重金属、生物毒性在线监测系统等。第三步是“改”,促进九洲江流域内行业企业整改提高。流域内16家重点涉水企业已有多家企业分别被要求直接淘汰、搬迁入园或就地加强环保治理。

原标题:跨界河流九洲江实现由污到治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流域治理查看更多>污染治理查看更多>流域污染治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