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评论正文

过度依赖石化品投入 石化农业水污染“贡献率”高达50%

2016-07-01 08:51来源:经济参考报关键词:农业污染水污染环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市场逐利导致“石化农业”泛滥

有专家分析认为,市场“无形之手”促动农业生产者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追求利益最大化,对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南洞庭湖平原沅江市,当地一些种粮大户介绍,化肥使用能带来约4成的种植业增产,使用农药与不使用农药,前者比后者一般要增产3成左右。农民每使用1元的农药,带来的增收效应为8至16元。

长江流域一个农业大省一位干部告诉记者,这个省每年化肥消费量高达400多万吨,几乎离开了化肥就没有农林牧渔业。

相关研究显示,1980年以来至2012年,我国化肥使用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目前已经接近7000万吨水平。另有研究显示,从1991年至今的20多年间,我国农药用量基本保持着增长态势,总量已达到180万吨左右的水平。

管理导向对于农业污染问题也起到了催化作用。湖南一位畜牧兽医水产部门专家告诉记者,我国没有一部农业污染防治的立法,相关法规散见于其他法律之中,很多法规粗放、抽象,针对性不强、强制力不够、操作性不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农业污染防治投入微乎其微,农业环境诉讼案件在拘留、起诉、判决等环节都存在宽纵。导致民众失去了依法依规解决农业污染问题的信心,种养业者也很难树立绿色生产的概念。

还有一些农业部门专家告诉记者,长江流域很多地方各部门对农业污染管理存在很大随机性、随意性且缺乏协调,一些地方农业污染治理还基本停留在发文件、提口号、做“盆景”的层面。这导致长江流域农业污染管控近些年虽有局部进展,但总体上尚未取得决定性成效。

综合施策打破困局

业内建议,要打破“石化农业”污染环境的困局,迫切需要从监管网络、治理体系、政策导向等方面综合施策。

首先,建立监控网络。有专家认为,在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大省率先建立农业环境容量与影响评价体系,选取山丘区、平湖区、城郊区三大典型区,以若干重点农业产业体系为对象,以县市区为单位设置农业环境监测网络,监测农业环境指标动态变化、构建监测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模型、建立预警体系与标准。

其次,理顺治理体系。还有研究则建议,借鉴美国、欧盟和日本经验,构建一个纵横交错、刚柔相济、全面系统的农业污染管控体系:纵向体系是通过法律和行政措施加以管控,国家在农业领域行使环境强制管理的职权。横向体系是通过经济激励(包括税收和补贴)、技术引导(包括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农药及可降解农膜推广等)和资金杠杆(如押金返还、鼓励生物治虫、发展秸秆回收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控制污染;吸收公众参与避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即在农业领域要确立公民环境权和公众参与权的法律保障,切实发挥公众参与的功能与作用。

再次,调整政策导向。长江中游地区一个地级市主管农业的负责人建议,国家和各省在长江流域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重新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在此基础上改变“奖励农业生产不奖励农业环保”的政策,制定并公示合适的补贴额度,引导投资人在适养区、适种区生产,项目建设的环保设施经过了审查验收才兑现补贴。此外,在地方政绩考核中剔除引发追求产量冲动的要求,转而对减少化肥农药、推广生物农药和配方施肥等农业化学投入物的用量给予“加分”。同时考虑取消财政养殖大县奖励、能繁母猪奖励等项目,将资金归集起来重点引导和鼓励农业污染治理。

原标题:石化农业水污染“贡献率”高达50%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农业污染查看更多>水污染查看更多>环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