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市场正文

环保产业:从“没人要”到“抢不到”

2016-07-07 08:43来源:人民政协网关键词:环保产业环保领域PPP模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他看来,“产品时代”意味着环境服务要形成一致性的品质和服务,企业要有统一的标识,便于用户识别其好坏,需要完善的服务标准,有建设、运营、服务、营销、品牌、金融等保障。

对外机遇凸显

在对内进入“产品”时代的同时,“走出去”,开拓更大的空间也成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方向。

“现在国内多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同时,劳动密集型、资源高消耗的行业将不可持续,未来将进一步转移到海外。这种情况下,中国环保企业应该‘走出去’,到更大的舞台上寻求发展。”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笠钧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重资产企业为代表的企业,采用并购方式进入国外市场。比如,北控集团以14.38亿欧元收购德国最大垃圾发电厂,成为史上中国环保企业收购德国公司金额最大的交易。另一类企业“走出去”则是凭借技术、管理和成本等优势获得海外项目订单,相继开拓了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国际市场,为产业国际化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

以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为例,目前已拥有境外企业23家,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几十年来战略转型、属地化经营和社会责任,在海外树立了较好的品牌形象;同时,对外合作模式已从单项技术对接模式向商业模式、技术、资金和人才一揽子引进模式转型。

数据显示,与过去相比,目前我国环保企业更加热衷于海外并购。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的统计,仅今年一季度,环保领域就开展了6起对外收购,总额达128亿元,是去年海外并购总额的两倍多。同时,一些技术型企业也在承揽国外项目,比如金科水务在世界钢铁巨头——意大利达涅利集团进行的大型国际污水再生回用项目的招标中,成功签约伊朗境内首例大型污水再生回用工程等。

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更多产业机会也展现在企业面前。众多企业在光伏农业、供水和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及低碳城镇建设等领域都纷纷实现突破。

国观智库创始人任力波认为,环保产业“走出去”未来面对两大机遇:第一是“还旧账”,第二是“做增量”。

“‘还旧账’是指过去很多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大量购买大宗商品。在开发过程当中,较少对环境进行修复性投资。如果现在环保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率先采取修复性的投资方式,未来会赢得很多国家的尊重和认可。”

“做增量”则是指,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里,85%以上是发展中国家,它们和中国面临同样两个机遇,一是在前期快速增长过程当中忽视了环境问题,现在有很多旧账需要还;另一个是基础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机遇。这些无疑都为节能环保企业提供了大量市场机遇。

有业内人士表示,环保企业“走出去”要先看清是哪些企业“走出去”;同时,要关注这些企业去的是哪些国家;转移的是资产还是市场。

“真正成功‘走出去’的企业并不多。”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对于企业来讲,如果没做好准备,就很匆忙地‘走出去’,付出的‘学费’也许会比较大。”赵笠钧建议,“对于相对弱小的环保企业而言,可以借助与大企业的合作,积累经验,再逐步实现‘走出去’。”

据悉,赵笠钧所在的企业目前就是与央企合作涉足一些海外项目。“目前已经有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项目实现盈利。”

延伸阅读:

环保行业研究报告:相关产业投资在近两年仍将继续增长

原标题:环保产业:从“没人要”到“抢不到”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产业查看更多>环保领域查看更多>PPP模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