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雨季不看海的海绵城市在哪?基建方面中国欠账多

2016-07-15 09:05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王梦影关键词:海绵城市污水治理城市内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渠道被疏通,井被深挖,目标就是“削峰”和“减污”,抑制洪水的高涨,减轻水质的污染。

人口密集的日本东京早年间发展“顾地上不顾地下”,也饱受内涝之苦。上世纪90年代,日本建筑法修订案规定大型建筑必须建设地下雨水储存池和再利用系统。东京地标建筑、世界第一高塔“天空树”的蓄水池能储存7000吨雨水。

东京的巨型地下分洪工程竣工于2006年。这座人们脚下的宫殿有近7层楼高,立柱林立,犹如神殿。位于地下50米处的隧道一头连接东京下水道,一头流入江户川。暴雨突发时,城市雨水可以由大型抽水机排入大海。

在国际上,关于“灰色”基础工程和“绿色”景观作用的高下常有争论。目前公认的观点是,这是城市的两条胳膊,合力才能捧起一泓水来。

起源于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将城市循环看作一个整体,把自来水、污水、雨水排放结合起来规划。

除了基础工程的建设,这个计划在教育上也颇下功夫,力争培养公民的“水商”。

“技术可行性本身并不能保证技术最终成功应用。”盖格博士说。他曾参与中德两国合作的地下水补给项目,却发现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应用“整体上并不成功”,一些地方的项目“显然没有遵照规定进行设计”。

资金的来源是另一件麻烦事儿。柏林和巴黎均对雨水收取居民和机构的管理费。华盛顿则想出了另一个妙招:在名为“绿屋顶”的计划里,愿意将房顶建成绿地的开发商能获得每平方米53美元的补贴,由市政府从征收的雨水费中拨款。

人和水争一座城

我国正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而这块海绵,建立在长久以来人与水争夺城市、各有输赢的战场上。

急速城镇化的中国,城市硬壳正在扩张。大量新增建筑矗立在被填的湖泊和湿地——城市海绵的天然气孔——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湖泊面积减少了15%,湿地退化了28%。

程晓陶是武汉本地人。从小伢到退休,他看着家四周的芦苇地一片片变成万丈高楼。

在今年的长江洪水中,他的家乡作为全国海绵城市试点之一,遭受了大雨漫灌的“洗礼”。

实际上,“向水谋地”很早就开始了。清代乾隆初期,江汉平原上“无土不辟”,到晚清“陂泽为陇亩”,湿地湖泽被开垦为田地。这很自然,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湖北地区增添了近3000万张吃饭的嘴。

如今,压力只增不减。据联合国的数据,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这相当于英国2014年人口的五倍。他们将推着城市的边沿不断扩大。

“地只归水,就没有地方发展了,只归人也不行。” 程晓陶赞同蓄水垦殖的理念,“人与水共存。水小归人,雨量不大的时候围湖造田;水大归水,退田还湖。现在很多时候,暴雨来临,人们不记得这片土地应该还归水了。”

2014年11月,住建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其中指出,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迄今为止,已有30个国内城市在试点建设海绵城市。这些城市的蓝图上,面临着诸多挑战。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技术仍需追赶,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我们仍然存在很多“欠账”。目前看来,即使完全依照美国或日本的样板,我们也很难避免看海的命运。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指出,工程的决策常常按政府部门、地区和功能进行管理,但“却把水系统分解地支离破碎”:水和土分离,排水和给水分离,防洪和抗旱分离。

“水本是地球上最不应该被分割的系统。”他在论文中指出。“要开始从‘水适应人’到‘人适应水’的转变。”

原标题:雨季不看海的海绵城市在哪?基建方面中国欠账多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污水治理查看更多>城市内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