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技术正文

铬污染土壤5种修复技术:原理、进展和适用性盘点

2016-07-21 08:10来源:环境工程作者:王鑫关键词:土壤修复土壤修复技术重金属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目前,全球范围的相关专家学者对于超积累重金属铬的植物的研究甚少见于报端,只是在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韦发现了两种对重金属铬有超富集能力的野生植物。

张学红发现某电镀厂旁的池塘下游周围生长的李氏禾,淤泥平均含铬114.3 mg˙kg-1,最高可达186.2mg˙kg-1,水含铬最高可达6.70mg˙kg-1。在这个环境下生长的李氏禾,以干重计算,叶片中平均含铬1786.9mg˙kg-1,根茎也检测出很高含量的铬;蒲公英的根部对铬的积累最多,可高达3227.0mg˙kg-1。李氏禾和蒲公英对铬积累作用非常明显。

陈志明等对某电镀厂土壤重金属铬污染状况和植物吸收与富集重金属铬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中发现小蓬草表现出较高的铬富集能力,根部铬富集系数达到0.5848~0.8315,地上部铬富集系数为0.2604~0.4514;蟋蟀草和地黄对重金属铬有较强的从根部向地上部迁移的能力,地上部铬迁移系数分别达到1.6185~2.7120和1.3556~1.8991。

目前,国内外对微生物修复在铬污染场地治理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较多。

黄顺红选用某铬渣堆放场周围的已经被铬污染土壤,通过对培养基的优化,并将优化的培养基直接填加到污染土壤中,激活土壤的土著微生物的活性来对铬污染土壤进行原位修复,并对微生物修复Cr(Ⅵ)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过程中发现:土壤环境为30℃时,土液比1:1(质量比)的情况下,每千克土壤中碳源葡萄糖、氮源化合物A投加量分别为5g时土著微生物可被迅速激活,在第4d时能基本去除土壤的中水溶性Cr(Ⅵ);培养基初始pH值和2g无机盐氯化钠的添加都对修复效果产生影响。

常文越等通过Cr(Ⅵ)污染土壤中筛选出土著微生物对Cr(Ⅵ)污染土壤的还原试验中发现,经处理的土壤中的活性最强的那部分铬的含量不断降低,生物毒性也降低。另外利用微生物在有机物料中的生化作用也可以用来治理铬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铬污染土壤技术可以在原位进行修复,也可以进行异位修复,可根据铬污染土壤周边情况选择。但生物修复技术的修复周期较长,而且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受外界因素影响,该技术在大规模应用中很难控制修复效果。

5 客土法

客土法是指用清洁土壤取代或者部分替换污染土壤,以达到减少重金属对食物链污染的目的。虽然客土法可以有效的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但其工程量大,投资成本高,还会破坏土壤的物化性质,破坏土壤整体的理化性质,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处理处置被清挖出来的污染土壤也是个难题,而且在污染土壤清挖、转运和处置过程中如果防护措施没有做好,还容易导致二次污染。另外,Cr(Ⅵ)的迁向下迁移的能力很强,客土与原土混合的方法并没有消除Cr(Ⅵ)的迁移性,危害也没有彻底消除。

“因此,在铬污染土壤修复中客土法不是首选办法。

结束语

近几年铬污染事件频发,遗留下大面积的污染土壤。国家已经对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日益重视。由于我国对铬污染土壤修复起步较晚,缺少成功的工程案例,而且相应的管理经验不足。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应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加速中试研发进度,加快成熟技术应用速度,全面推动我国铬污染土壤修复工作的全面开展。

原标题:铬污染土壤5种修复技术:原理,进展和适用性盘点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土壤修复技术查看更多>重金属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