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市场正文

【聚焦】贺震:土壤修复市场乱象亟待清理

2016-08-08 17:06来源:环境经济杂志作者:贺震关键词:土壤修复土壤污染防治场地修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力推进,大量落后产能被淘汰,很多化工、冶金等传统污染企业搬迁或关闭。由此,工业污染场地不断增多。如江苏省近十年来在连续实施的三轮化工行业专项整治中,累计关闭化工企业7000余家,产生的污染场地数量之多可见一斑。

超10万亿的“肥肉”

一片片未经修复的污染场地如同一颗颗定时化学炸弹,一旦大面积爆发,必将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与稳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对工业污染场地进行修复是其再利用的前提条件,在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对工业污染场地进行修复已成为政府与市场的迫切需求。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对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提出了具体要求。其实,早在2012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就将土壤修复作为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同年出台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更是明确要求,将场地环境风险评估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禁止未经评估和无害化治理的污染场地进行土地流转和开发利用。

需求与政策的双重利好,使土壤修复产业迅速迸发新活力。据相关专家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土壤修复潜在市场将达到超10万亿的规模,远超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1.7万亿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4.6万亿。因此,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产业被贴上了“万亿级规模市场”和“发展初期的新兴行业”等标签。

尚在起步,已生乱象

面对污染场地修复(包括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带来的巨大市场,众多资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对此,笔者不禁有些忧虑,许多人只看到了土壤修复市场这块“肥肉”,却忽略了伴随而来的风险与责任。

相较于欧美40多年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尚属于发展初期的新兴行业,没有很好的人才队伍和技术储备,更缺乏工程经验、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环境管理框架体系,土壤修复行业几乎处于“草莽期”,面临多种无法预知的风险。揭开土壤修复市场的“神秘面纱”,我们看到一些乱象已显现出来,需要警惕。

一是无序抢占市场。当前,土壤修复市场规范尚未建立健全,大量没有资质、缺乏经验与责任感的修复公司进入市场。这些公司“没有金刚钻,也揽磁器活”,为了在土壤修复市场“掘金”,在既没专业人才和技术,也没有设备和资金的情况下,凭关系承揽土壤修复工程,甚至先揽到工程再成立修复公司,工程拿到手后转手交给别人去干。工程被层层转包,质量难以保障。

二是恶性低价竞标。土壤修复工程十分费钱,在资金保障不到位的情况下,预期的修复成效很难达到。但当前土壤修复项目招标中存在着恶意压价、低价中标的现象,有的项目报价甚至低于市场成本。例如,某项目地方政府的评估价为48万元,其中成本价40万元,利润8万元。而有的企业报价只有20多万元,最后中标价竟然只有15万元。修复成效可想而知。

三是急于求成。所谓“慢工出细活”,对土壤修复来说更是如此,有些污染场地的修复时间甚至需长达数年。但目前整个修复行业的“节奏”偏快,政府为了及早开发利用污染场地,希望土壤修复工程能立竿见影,往往只给短短数月的修复时间。时间太短、工程进度太快,往往导致很多污染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修复成了走过场。

四是变身“土方工程”。在土壤修复行业,已有的土壤修复技术有100多种,常用技术也有10多种。土壤修复原本是一项“技术活”,但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急于开发污染场地,直接变身“土壤修复承包商”,把污染场地修复变成了普通的“土方工程”,将污染的土壤一换了之。实际上,将污染土壤运送至别的地方进行填埋,是一种污染转移。如果不真正治理这些污染土壤,污染物必将重新进入空气、水和土地,造成填埋地新的污染。

五是只作表层“文章”。早些年,有的企业环境管理要求不高,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地下,污染深度甚至达到地下几米、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污染浓度也远远超过现行有关标准。如北京市宋家庄地铁站所在地原本是一家农药厂,在地铁站施工过程中,当挖掘作业到达地下5米处时,农药厂残留的有毒有害气体竟造成3名工人急性中毒。目前,不少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仅对地下一两米的浅表土壤进行修复,而对地下深层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未采取任何措施。这种修复工程经不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只是做表面文章。

六是“病急乱施医”。由于土壤污染存在巨大的空间差异,我国的土壤修复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的工程技术。目前,我国土壤修复技术长期停留在实验室水平,缺乏经济有效的土壤修复产业化成熟经验,土壤修复面临修复人才和技术短缺的问题。即使投入大量资金,也会因为当前的修复技术并不能够满足土壤修复工程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导致污染场地修复达不到预期效果。

原标题:贺震:土壤修复市场乱象亟待清理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土壤污染防治查看更多>场地修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