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报道正文

【视角】上海:打造“土地整治+”的新格局

2016-09-08 14:59来源:中国土地关键词:土地整治供给侧改革上海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 构建“土地整治+”生态圈

“土地整治+”是土地整治活动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通过整合、协作、共享、多赢等发生关系的过程,其协同创新的模式要远远超越土地整治本身的范畴,涵盖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内的所有创新主体,涉及城乡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和利益分配。为此,“土地整治+”充分运用全新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平台思维),前瞻思考,提前谋划,搭建开放协作、跨界融合的“土地整治+”平台,集聚各方力量,打通城乡各类要素有序流动的壁垒,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建立形成多方集聚的“土地整治+”生态圈,塑造全新的土地整治格局。

1、“土地整治+”用户思维

土地整治作为一项惠民工程,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惠民工程”具有静态实施与对象单一的特征,以工程投资为手段使农民得益,从而将土地整治对象更多的局限在农民单一主体上,对土地整治的全域思维和边际效应产生了影响。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只有准确理解“为谁整治?”的问题,才能真正的在土地整治的各个环节,“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对症下药的提出对策,提升土地整治的价值。“土地整治+”用户思维,就是在解决土地整治“为谁整治?”的基础上,并深度理解土地整治对象需求,提供用户满意的土地整治成果。郊野空间作为功能复合的生态空间,不再只是农民的生产、生活空间,也是市民享受自然的休闲、游憩空间,还是各创新主体的“众创空间”,是各类生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空间。基于此,“土地整治+”适应农民、市民、创新主体的不同需求,培育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土地整治效应的最大化,拓展土地整治内容和发展空间。

2、“土地整治+”平台思维

土地整治从形态上看是一个面状工程,从内容上看涵盖田、水、路、林、村、厂、文等各个方面,研究内容包含土壤、水、植物等自然生态、经济、社会、人文艺术、体育休闲等多个领域,具有范围大,时间跨度长,要素齐全等特点,具有明显的平台特征。“土地整治+”的平台思维,就是坚持开放、共享、共赢的发展理念,围绕城乡等值化的目标定位,全面梳理土地整治链条的各个环节现状和发展需求,整合社会化资源,搭建开放协作、跨界融合的“土地整治+”平台,全面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一是搭建全方位的智力支撑平台。适应土地整治内涵和外延拓展的要求,在原有以土地整治从业单位为主体的专业服务队伍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引入跨专业的科研团队、艺术家、体育活动策划团队、社会调查团队、互联网金融机构及相关的NGO、NPO等社会化创新力量参与土地整治、支撑土地整治与相关行业的跨界融合。二是搭建资源要素配置平台。整合市、区、镇资源,以共享经济为导向,搭建资源要素配置平台,增强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三是构建理念价值传播平台。适应互联网时代用户群体参与、体验的需求,创新公众参与模式,构建土地整治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平台,凝聚土地整治全社会共同价值,传播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

3、打造多主体互利共赢的“土地整治+”生态圈

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全球城市和创新、生态、人文之城”建设目标为导向,坚持以用户(农民、市民和创新主体)为中心,以田、水、路、林、村、厂、文全域土地整治为抓手,打破专业、行业壁垒和城乡隔阂,依托全方位的智力支撑平台,整合跨专业的社会化创新力量参与土地整治,实现土地整治与文艺、体育、乡建、自然教育、乡村景观、社会资金等跨界融合,深度发掘(创造)乡村价值;依托资源要素配置平台,建立经营主体、消费主体和权利主体之间的通道,增强社会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促进城市资本、人才等资源流入农村,拓展乡村市场,培育休闲、文化、体育、创意、乡村体验等创新业态,实现乡村特有的生态景观、文化资源向城市输出,实现乡村价值,促进城乡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城乡等值化发展。依托理念价值传播平台,传播土地整治理念,加强土地整治创新主体与用户、用户之间的互动,让公众全方面了解土地整治,全过程参与土地整治,传播土地整治价值。同时,通过线上互动、线下体验,增加土地整治整体活力,不断完善土地整治模式,促进未来土地整治向“全员参与”、“众筹众治”方向发展。

四、“土地整治+”的实现路径

1、以人为本,明确新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准确理解土地整治各用户需求,明确土地整治工作方向。一是准确把握土地整治服务对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民对自然、休闲、野趣的郊野空间、田园美景的需求也来越来越强烈,城市周边郊区成为市民短途旅游的首选目的地。近郊区乡村在承担当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功能的基础上,逐渐成为广大市民的感受自然、体验农耕文化的生态休闲空间。土地整治要结合项目区位、自然生态现状等情况,充分考虑广大市民的休闲游憩需求,充分发掘乡村生态、景观和自然教育等价值。二是主动适应用户参与、体验的需求。充分利用用户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对大地艺术、乡村特色体育活动、特色农事活动、自然教育的新奇感,以土地整治工程为基础,以特色活动策划为手段,以互动参与为目的,培育吸纳各类专业服务团队服务推进土地整治。通过专业队伍的创新,让人才资源从城市流入乡村,增加乡村活力,丰富土地整治特色活动,使乡村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新空间,为广大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互动方式,全方位参与土地整治,增强参与感。

2、跨界融合,培育新业态

跨界融合是“土地整治+”的首要特征。以“土地整治+”为抓手和纽带,引入多元创新要素,基于乡村本土自然、房屋、设施、环境元素开展再加工、再创作,吸引文化、创意、体育、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进驻,打造区域特色业态,带动农户、农业生产组织或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提升服务品质,增加居民收入。如金山廊下郊野公园建设中,将体育融入土地整治,通过举办郊野马拉松等国际体育赛事聚集国内外大量人员置身土地整治建成的美丽田园和乡村特色民居,扩展土地整治后续效应,扩大当地农产品品牌和区域的影响力,让体育旅游成为拉动镇域经济增长的新业态。

3、理念传播,凝聚新共识

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平台。在线下传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线上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广、主体互动的优势,加强土地整治新理念传播,凝聚新的发展共识,推动土地整治全民参与、全民投入以及成效全民共享,激发民众创造力,为土地整治自我完善、创新升级注入不竭动力,走向共管、共治直至善治。2015年起,上海市土地整理中心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分别建立了“上海土地整治”和“艺美乡村”微信公众号线上平台,逐步构建差异化的线上服务平台。“上海土地整治”主要面向土地整治专业人群,侧重于最新理念、政策、技术和特色案例的传播。“艺美乡村”定位为线上公益平台,主要面向各类创新主体和社会公众,通过艺术、体育、自然教育、乡建实践、众筹农业、众筹空间等乡村活动的组织、营造,通过传播自然生态、民俗文化、景观风貌、农耕生活等价值,唤醒公众关注乡村多元价值,推动郊野空间格局的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转变,复兴乡村文明。目前,上海以艺术介入乡村为主题的的“艺美乡村—稻草人计划”、以互联网众筹方式开展的关注安全健康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农耕体验的“艺美乡村—观禾计划”正在实施,后续以自然教育NGO引入关注乡村生活生态多样性的“艺美乡村—春燕计划”等活动也将逐步开展。

线上平台的建设,是“土地整治+”的核心内容,是线下土地整治的重要支持,是全域土地整治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社会各界对土地整治工作的理解不断深入,凝聚了一批涵盖各个领域的对乡村发展、对土地整治工作有情怀、有思路的智力支撑团队,为土地整治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土地整治的参与度不断增强,通过线上互动、线下体验,更多的用户群体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土地整治中来,增加了土地整治整体活力,为土地整治向“全员参与”、“众筹众治”创造了条件。三是向社会大众传播生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育绿色文化,形成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确立全新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让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原标题:打造“土地整治+”的新格局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地整治查看更多>供给侧改革查看更多>上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