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企业正文

【特别报道】中信的资源环保接替战

2016-10-26 16:11来源:能源杂志作者:闫笑伟 徐沛宇关键词:环保产业环保领域中信集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入侵”环保产业

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宣裴村里,一排郁郁葱葱的植被背后隐藏了一座不起眼的大门,僻静的园区与灰暗天空融为一体,形成一座独特的小型厂区。这是中信集团向垃圾发电项目进军的战略要地。

在这之前,这里不过是个人口不到600人的小村。2014年,中信产业基金注资上海康恒环境,实现控股51%。从那以后,昔日宁静的村落被施工的喧嚣打破,这里即将成为中信集团旗下宁波明州环境能源有限公司日处理2250吨垃圾的焚烧发电厂所在地。

中信入主环保产业这似乎并不令人意外。早些年,中信获得了宁波大榭开发区生态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简称宁波大榭)项目,一期4万吨,总处理量7万吨。不过,2014年——才被看成是中信“入侵”环保产业的元年。

“那段时间水十条、大气十条的陆续发布,中信控股了不少水务领域的资产,也开始向金融与环保实体版图迈出了重要一步。”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能源》记者。

“2014年堪称中国企业的境内外并购大年,并购市场十分活跃。在涉及中国企业参与的并购中,金融行业、工业、能源电力、矿业行业、房地产行业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并购交易的重点领域。”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并购业务负责人张剑表示。

“随着《水十条》的发布,水环境治理的大幕被徐徐拉开。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快速扩张才能打造响亮的报表。”在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的一次研讨上,一位行业专家告诉《能源》记者:“十三五,环保行业基本上是个抢地盘的过程。环境治理最终还是要通过项目落地,大约5年后,也就是十三五末期,可能就是一些BOT公司的天下了,因为BOT的合约普遍在30年上下,所以大家都在规划、跑马圈地,并购无疑是最高效的手段。”

沿袭“大并购”的战略思路,2014年,中信集团以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式并购、重组。截至2016年初,中信集团这个国企“大鳄”在环保领域已拥有4支力量。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伴随环保产业兼并重组的步伐,对于资源条块区域性分割严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环保产业而言,获取BOT项目的过程变得愈加艰难。相比北控集团,中信集团在市政污水领域进展缓慢,中信环境甚至需要大笔投资才得以换取项目。

胜算几何?

新加坡胜科公司投资运营的裕廊岛石化废水MBR项目,由联合环境在十多年前负责总承包,这是整个亚洲地区最早的MBR项目之一。随着中信对联合环境的收购落地,这家拥有先进水处理薄膜的公司已成为中信环保集团的核心“旗舰”。

在收购联合环境之前,中信在市政污水领域进展缓慢,其主要业绩为2010年投入的10万吨/日广州京溪地下净水厂,这也是当时第一个投入实际运营的地下污水处理厂,当时的规模也是最大的。

2012年投入运营的15万吨/日辽阳中信污水处理系统,以及2014年投入运营的20万吨的福州洋里污水处理厂项目,却未能给中信环保带来实质性的飞跃。

在北控、光大等国资环保巨头跑马圈地之时,中信错失了进军城市水务的最佳时机。市政污水盈利根本来源于溢价。所谓溢价是以较高的价格取得运营权,由之通过市场化将水价提升实现盈利。但溢价模式在2013年以后基本失去的效益,水务板块本身作为一个需要重资产投入的领域,失去了溢价权益则拉长了收益周期。

对于以金融企业出身的中信来说,跨界环保领域明显面临着经验不足等风险。北控集团从2008年收购水务公司中科成集团后,引入混合所有制和水务行业管理经验,此后,拉开了与中信的距离。

因此,中信高层一直希望能够拥有一个核心技术,以保障和同类竞争的核心能力。根据E20环境平台公开资料显示,联合环境石化水务市场运作经验非常丰富,联合环境技术主打的是膜法水处理技术,尤其是膜生物反应器(MBR)。中信虽然有资本运作的经验以及广泛的政府背景,但在水务运营方面还是后起之秀,后来,两家公司合并后,中信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王炯,接任联合环境董事长,创始人林玉程担任总裁,一下提升了中信环保领域实力,而联合环境也更名为“中信环技”。

收购联合环境给中信环境2015年的业绩带来了很大的支撑,使其拥有了很大一部分的国内水务市场,缓解了一定的销售压力。“业绩不好的时候突然有新的资产纳入我们企业内部,这种情况掩盖了市场的困境。”某位中信环境内部人士表示。

但随着一线城市的优质资源基本被瓜分完毕,即便在其深耕多年的广东地区,中信集团也遭遇来北控集团业等“国字头”企业的强势竞争。而石化行业的过剩和需求放缓,也导致了客户购买能力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中信的焦点可能会集中在河流河道治理领域,这还是环保产业的“处女地”。

连续签约的河流PPP项目无疑能给企业年报注入相当响亮的兴奋剂,这也是中信在环保领域拉开竞争对手距离的重要战略。但它是把双刃剑,它在位中信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导致了业内人士普遍把中信集团看成了新进入环保产业的“野蛮人”。

延伸阅读:

专访中信产业基金总裁田宇:股权投资如何撬动环保产业发展

原标题:特别报道 | 中信的资源环保接替战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产业查看更多>环保领域查看更多>中信集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