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测评论正文

我国初步形成环保物联网应用体系 数字环保走向智慧环保还需几步?

2016-11-08 09:26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徐丽莉关键词:PM2.5智慧环保监测数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以“创新物联时代、共享全球智慧”为主题的2016世界物联网博览会近日在无锡举行,期间举办的环保物联网高峰论坛受到业内广泛关注,400名嘉宾以“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创新与应用”为议题,共同探讨了物联网在环保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同时,环境保护部环保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感知环境、智慧环保”无锡环境监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也正式启动运行。

PM2.5也能随手拍

近些年,物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在环保领域也已经有了丰富的应用。

西安交大环保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林宣雄介绍了研究团队刚刚研发的一款“250你发布”APP,拍照后直接可以显示出PM2.5指数。

“大家可以随时随地把所到之处的PM2.5拍摄出来,然后上传到APP里,当几万个数据汇集在一个区域,就可根据照片的坐标,定位一个区域的空气质量指数。”林宣雄说。

据了解,这一系统已经在地方有所实践。广州就曾使用无人机搭载这一系统监测空气质量,根据飞行区域的PM2.5指数算出了一条数据链。

通过这一平台,环保部门可以有效地进行环境管理。未来平台还可以实现更多功能,使得环保部门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全国各地的环境事件,例如是否有人向太湖倾倒垃圾,哪里的化工厂有污染物泄漏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汪尔康举例说,水质监测人工成本高,周期长,连续性差。物联网感知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可远程、实时获取水质参数监测数据、在线仪表运行状态、监测预警与报警及自动监测站概况等信息,为研究水污染扩散与自净规律、防治水污染事故提供数据支撑。

比如在太湖的治理上,用4年~5年建设的物联网自动监测站,已经对水资源的污染治理打下了样本基础。

数据不用会变成垃圾

有了数据是否意味着掌握了资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孟伟指出,大数据如果运用不得当就会变成垃圾,只有用得好才是重大资源。虽然环保部门已经提出生态环境大数据的总体框架,但是目前仍处于运行的初级阶段,尚未达到使用的程度。如何突破数据应用的瓶颈将是环保部门下一步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虽然环保部门有大量的数据,但对数据内在意义和关联性的挖掘和梳理还不够,而且由于数据标准和格式不同,数据孤岛化现象严重,不易整合,无法真正得到有效地利用。”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总体组组长、ISO/IEC物联网参考架构国际标准主编辑沈杰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传感器夯实物联基础

未来,环保部门如何运用好物联网?

沈杰认为,信息技术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支撑是一个社会问题,但现在做的还远远不够。在环保物联网的时代,相比以往的信息化,需要从技术、业务和产业整体的角度进行变革,从整个环保生态体系建设的角度,真正让物联网技术为环保去服务。

林宣雄提出,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物联网,但建得还不够,监控范围比较窄,监控还不到位,时常会出现漏监。今后朝着政府主导、民众主力的方向发展,中国的环保状况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无漏连接、无隔连接、无缝连接、均匀连接的生态圈系统将应运而生。

目前个人可穿戴式电子设备逐渐普及,环保监测设备或将集成到这个范畴内。通过物联网技术,这些数据将被整合成有价值的数据资源。林宣雄认为必须开放、引进、发展更多便携、便宜、能大量安装的传感器。

物联网的本质是万物相联,感知是物联网的先行技术,没有感知,就无法得到数据,也就没有了物联网的信息基础。

原标题:我国初步形成环保物联网应用体系 数字环保走向智慧环保还需几步?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PM2.5查看更多>智慧环保查看更多>监测数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