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技术正文

【干货】水解酸化池的运行控制与影响因素(附问题解答)

2016-11-10 09:59来源:水世界社区关键词:污水处理污水处理厂水解酸化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5、运行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5.1.1 布水方式

配水是否均匀是影响水解酸化效果的重要因素,设计采用上部管渠配水的分枝状配水方式,由于水解池较长,前端水量大,上升流速可达2-3m/h,而末端水流较小,流速低,很难达到布水均匀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对前端阀门进行改造,减少其进水,增大中部末端的水量,改造后布水均匀,处理效果有明显提高。水解酸化池的配水均匀性问题在设计时应慎重考虑。

5.1.2排泥位置

设计排泥管设置在距池底0.8m处,由于池底部污泥浓度较高,可达20g/l左右,几乎以颗粒形态存在,活性高,吸附水解酸化能力强;污泥层中上部污泥浓度低,主要以悬浮状态存在,活性差,吸附能力弱。而实际排泥时排走的主要是活性强的污泥,而残留系统的却是活性较差的污泥,这样排泥时处理效果会降低。因此设计中应尽量以污泥区的中上部为排泥点。

5.1.3排泥方式

目前排泥方式以开启排泥阀门为主,每池14个,共28个阀门,排泥工作量大,不易操作,建议设计考虑采用几组阀门合并设置电动阀门控制为宜。

5.2 处理效果分析

5.2.1水力停留时间对B/C的影响

结合表2水解酸化池出水后B/C有一定的提高,在水解酸化池液位为提升前B/C由0.333提高到0.404,当水解池液位提升后(停留时间增加0.2h)B/C由0.376降到0.375左右,说明停留时间增长,水解酸化池中消耗BOD5的微生物数量增多,反应器向厌氧反应的第三个阶段进行,对于后续的生化处理产生不良影响。

5.2.2 NH3-N去除效果分析

(1) 水解酸化池去除氨氮机理分析

一般认为,污水进入水解酸化池后进行充分的氨化作用,水解池出水氨氮比进水有所增加[3]。

而根据某水务某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情况:

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在4.4h,

污泥龄在6d左右,

水解酸化池氨氮平均去除率达到42.34%,

凯氏氮去除率为40.1%,

总氮去除率为37.92%;

具体分析原因:去除氨氮一般以同化作用、硝化反硝化作用实现,同化作用去除一般较少,通过计算去除率仅在10%左右,而一般硝化反硝化的条件也不具备,如溶解氧、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因此必然存在另一种形式的去除氨氮的反应存在,初步分析可能存在厌氧氨氧化的现象,但需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延伸阅读:

污水处理技术篇:水解酸化池的工艺操作规程

 

原标题:水解酸化池的运行控制与影响因素(附问题解答)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水处理查看更多>污水处理厂查看更多>水解酸化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