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测评论正文

【技术探究】关于大气监测的布点问题 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2016-12-07 11:41来源:第一环保网关键词:大气监测监测数据大气监测布点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监测点的分布。监测点的分布要能够反映大气污染的浓度特征,因此,监测点位置应在根据总体计划所选择的地区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即有预期浓度最高、最低、中等以及背景浓度水平地区;监测点所取得数据应与其他同类监测点所取得的数据可比性,即各监测点之间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环境监测点布设一定要设法避开附近的干扰,即避免靠近污染源,监测点离居民小炉灶的烟囱应不小于25米,对较大的污染源其距离应适当加大,这取决于污染源排放高度与排放浓度;另外,监测点周围应开阔,远离表面有吸附能力的物体(如树叶或具有吸附能力的建筑物),测点的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30°,监测点周围应有270°以上的自由空间,把监测点设在阳台上的办法是不可取的;在交通稠密区监测点应离开人行道边缘1.5米以远,对于研究污染物变化趋势的长期监测点,为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与可比性,监测点的位置一经确定,不宜轻易变动;因此,此时确定监测点一定要避开将来会有较大程度重建或改变土地使用情况的地方,一定要了解本地域的规划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大气物理因素以及污染物活性。

3、大气采样的高度。Ott1977年提出设置采样器的高度为3±0.5米(收集不同高度空气质量数据除外)。Mianwaring和Harsha1975年对颗粒物分布高度的研究中,得出颗粒物浓度随高度而降低。当平均风速为8.5米/秒时,65米高处的数值为11米高处数值的33%,而当平均风速为0.9米/秒时,仅为12%。Pace等人1977年研究了美国7个城市31个点的悬浮颗粒物浓度,得出结论,在10米左右高度内平均浓度随高度而成递减变化,而在高度10米以上,悬浮颗粒物浓度变化不明显。

我国对不同高度大气中颗粒物浓度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前距地面1.5米(人的呼吸带)采样,会使结果偏高。主要是地面二次扬尘所致,特别对气候干燥的西北地区影响更大。在“大气环境污染监侧技木规范”中规定,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微粒以及硫酸盐化江率的采样高度为3~15米;自然降尘的采样高度为5~15米。值得指出的是,各地区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通过深入进行不同高度大气中各种污染物分布特征的研究来确定较合适的采样高度,将能更好地掌握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4、相对清洁点的选择。在进行大气环境监测时,不论采用哪一种布点方法,都必须设置一个或几个清洁对照点。选择相对清洁对照点,主要观测本地域不受污染监测地区影响的地点,最好能选在清洁的地方,如位于污染监测地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且远离污染地区。对于河谷地区清洁对照点的选择,由于其特殊地形、地貌的影响,使在河谷盆地内的大气污染是区域的污染,即整个盆地区域大气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甚至山峰顶部也不清洁了。因此,相对清洁对照点必须选在河谷盆地以外,在其主导风向之上风向的地区,且远离污染地区。同样,应采用预试验方法,从几个预测点的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比较后,再确定本地区的大气监测相对清洁点的位置。

结语

作者列举了大气监测布点前所需收集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气象资料、地形资料、健康情况与人口资料以及以往大气监测资料等方面的信息;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大气监测布点的概况,结合甘肃省实际情况,建议采用网格法测定大气中硫酸盐化速率数据,求得浓度地域差为基础,应用统计学置信水平来确定监测点数目,同时结合地域的污染源排放与分布,又与功能区策略布点法进行综合权衡,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另外,对采样点的分布、大气采样的高度以及相对清洁点的选择等问题也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行们研讨时参考。

延伸阅读:

探秘成都大气超级站 给空气“体检” 还可开“药方”

大数据开启全国环保工作新模式

原标题:【环保技术】大气监测的布点问题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监测查看更多>监测数据查看更多>大气监测布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