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检测气体检测评论正文

【不问雾霾 但问真相】经济学家眼中的PM2.5数据监测

2016-12-19 14:02来源:北大国发院BiMBA作者:胡大源关键词:监测数据空气质量监测空气颗粒物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对于北京和河北的许多城市,雾霾已成为一块心病。今年10月份以来,北京先后经历了10多次雾霾过程,多日不散的雾霾不断干扰着居民正常的工作与生活。面对雾霾频发使人们不禁要问,北京的空气质量究竟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

如果说是变好了,那么为什么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忧虑比以前增多了?如果说是变差了,那么这么多年政府有关部门所做的努力成效何在?这个问题不但普通居民难以回答,环境专家的看法也不一样。

2005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组曾织学生对北京1000户居民进行了入户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0%的回答者认为北京空气质量得到改善,认为空气质量恶化的人只有13%。

2015年,中央电视台联手国家统计局和中国邮政,在全国进行了“CCTV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其中北京2000多份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仅有21%的回答者认为空气质量得到改善,而认为空气质量恶化的人上升到50%。

过去十余年间,政府有关部门耗费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物力,将悬浮颗粒物作为北京城市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为什么公众对的北京空气污染治理结果却不认同,反而有更多的人认为北京的空气质量恶化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北京的空气质量监测说起。

空气质量的监测与发布

2001年,北京申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取得成功。为迎接奥运会,北京市加大了环境整治的力度,将颗粒物污染控制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开始实施“蓝天计划”。主要措施包括“加强扬尘污染控制,落实一系列市区工业企业搬迁调整方案,加大能源结构改善力度,强化机动车排气管理”。争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使空气质量为一、二级的“蓝天”天数达到245天。

从2001年到2002年,北京的“蓝天”数虽然在持续增长,但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年均值均居高不下。接下来的2003年,PM10降低了15%,而TSP却令人难以置信地从前一年的373微克骤然降至252微克,降幅高达32.4%。更加令人费解的是此后TSP指标便突然终止监测了。

临近奥运,2007年北京的“蓝天”数终于达到了246天,实现了北京“蓝天计划”的预定目标。北京奥运会结束后,“蓝天数”的增长似乎也失去了动力。与此同时,媒体对 “蓝天数”的质疑声却越来越大。长期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只公布每日空气质量等级,而对用以计算空气质量等级的各项监测数据却严格保密,对于“蓝天数”的可信程度,公众全然无法监督与核对,也不利于学术界对空气污染物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

面对媒体的质疑和公众的困惑,2012年,北京环保部门负责人解释说:“蓝天并非科学的说法,有时阴天的空气质量也会很好”。从这一年起,北京不再数“蓝天”,改用主要污染物浓度来评价空气质量。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期就开始研究空气颗粒物的形成并评估其负面影响。美国环保局于1971年发布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控制标准,在长时间深入研究和慎重评估的基础上,1984年美国环保局建议采用可吸入颗粒物(PM10)代替TSP,于1987年发布PM10标准,并开始对其进行网络化监测。1997年制定了PM2.5控制标准,随后开展网络化监测,公开监测数据,以便学术研究和公众监督。

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北京等主要城市空气中的颗粒物进行监测。但是,北京市直到1994年才开始公布总悬浮颗粒物(TSP)的年均浓度,此后一直延续到2003 年。北京市自1998年开始发布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以来,至今已有17年的年度数据。2013年开始发布PM2.5年均浓度。多年来,对于北京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政府部门公布的与能见度关系密切的空气颗粒物浓度指标用一张图便可一览无余。

下图是多年来北京市有关部门发布的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数据。

在这张图中,从信息公开的角度来看,单靠每年发布一次PM10年均值,来承担向公众解释空气质量改善的重任,是远远不够的。每天公布的空气污染或空气质量指数是多种空气污染物综合评价的结果。在不了解实际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公众、媒体和学术界都无法核对和分析有关部门公布的空气质量检测结论,因此增大了取信于民的难度。

从历史进程来看,我国的空气质量的监测体系虽然早已形成,但监测指标的公开程度低、持续可比性差,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公众对数据的可获取程度低(公开的数据用处不大,有用的数据不公开,网站发布的数据加密防下载,气象数据设置获取障碍)

? 所公布的数据完整性差(如TSP、PM10与PM2.5各地的监测与发布随意性大,历史数据可比程度低)

? 所公布的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如污染物排放数据的人为干扰等,监测数据如PM10的缺失时有发生)

? 数据发布频率和及时性也有待改善(气象与能源数据发布迟缓,当今时代需要的是及时)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日趋多样化,时效性越来越强。真实的信息不及时公开,各种猜测甚至杜撰出来的消息则满天飞,公众和媒体只能根据传闻和自身感觉来做出判断。长此以往,会越来越失去民众的信任,特别是年青一代的信任。

延伸阅读:

北京红警两日 本地产生PM2.5降两成

12年 我国走过的“治霾之路”

原标题:【不问雾霾,但问真相】经济学家眼中的PM2.5数据监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监测数据查看更多>空气质量监测查看更多>空气颗粒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