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报道正文

环境工程领域的国内外“大拿” 最全总结 值得收藏

2016-12-22 09:09来源:环保水圈关键词:环保专家环境领域环保行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6. 物化法水处理领域的集大成式学者--John Crittenden教授

如果说Bruce Rittmann教授是微生物法处理环境污染物的集大成式学者,那么John Crittenden教授即是物化法处理环境污染物的集大成式学者。John Crittenden教授早年通过研究固定床吸附技术而起家,经过几十年的洗礼,现在的John Crittenden教授早已成为物化法处理环境污染物的大家,在包括离子交换,化学及光催化氧化,电渗析,固体吸附,气浮等领域都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John Crittenden教授的推动下,光催化氧化领域不仅成为了环境工程中最热的研究方向之一,更成为了整个化工界的热门领域。John Crittenden教授于2008年被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AiChE, 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授予“百位当代最优秀化学工程师”的称号,以表彰他对化工界做出的杰出贡献。John Crittenden教授还非常关心中国环境工程的发展,现任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大学(研究所)的访问教授及名誉教授。

John Crittenden教授

成就:化学催化氧化及光催化氧化的先驱;推动了离子交换、电渗析等技术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

当选院士时间:2002

任职地: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个人主页:http://www.ce.gatech.edu/people/faculty/581/overview

7. 让微生物燃料电池之名响彻环境工程界的学者--Bruce Logan教授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是一种利用产电细菌直接将有机物中包含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根据维基百科,早在1911年,University of Durham的植物学家Potter教授就发现大肠杆菌(E.coli)可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1976年,日本人Suzuki第一个设计出了现代意义上的MFC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robial_fuel_cell)。

客观上讲,Bruce Logan并不是最早提出MFC概念的教授,也不是最早提出利用MFC处理废水这一开创性idea的教授(这一idea的开创者应为Bruce Rittmann教授)。然而,Bruce Logan教授却是有史以来在MFC领域做工作最多的教授。他提出了多种MFC的构造并尝试利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MFC的电极;他深入研究了产电细菌的发电机理,在Lovley教授之后第二个观察到了产电细菌细胞间传导电子的"Nanowire"的存在;他与耶鲁的Elimelech教授紧密合作,探索先进膜技术在微生物燃料电池领域的应用。目前在Google中键入"Microbial Fuel Cell“,出现的引用次数最多的两篇文章(Electricity Generation Using an Air-Cathode Single Chamber Microbial Fuel Cell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a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被引用769次,及Production of Electricity dur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Using a Single Chamber Microbial Fuel Cell,被引用646次)均为Logan及其学生所写。这两篇文章也位列整个环境工程界被引用次数较多的文章的行列。2011年,Logan与其合作者Elimelech教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Membrane-based processes for sustainable power generation using water一文,最终奠定了Logan在MFC领域不可撼动的老大地位。作为环境领域最高产的论文作者之一,Logan教授在2013年一举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N.A.E.),也算是顺理成章了。

Bruce Logan教授

成就:是研究生物燃料电池最全面、paper产量最高的学者;为推动生物燃料电池成为环境工程领域最热的研究方向之一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当选院士时间:2013

任职地: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个人主页:http://www.engr.psu.edu/ce/enve/logan/

8. 致力于推动美国和亚洲科研合作的环境化学家--James Leckie教授

2012年9月7日,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9月7日上午,斯坦福大学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力中心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James O. Leckie,在国合-斯坦福“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力成长计划”第一期班授课。” (http://www.icc-ndrc.org.cn/NewsInfo.aspx?NId=1080)这一位James O. Leckie教授,究竟是何许人也呢?

1970年加入斯坦福大学环境工程系时,James O. Leckie只是一名助理教授,名头并不为人熟知。当时斯坦福大学环境工程系招入James O. Leckie教授,主要是考虑到James O. Leckie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环境水化学,可以与MacCarty教授的微生物研究方向形成很好的互补。James O. Leckie教授很快以其超群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在系里崭露头角,于1980年正式担任斯坦福大学环境工程系的系主任。作为一个有着科研战略眼光的教授,Leckie教授很早就认识到了与亚洲展开科研及管理方面的合作的重要性,并大力推动斯坦福大学与亚洲高校的合作。2002年,斯坦福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正式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Singapore Stanford Partnership),Leckie教授任该合作中心的主任至今。2005年,Leckie教授主持建立了Stanford-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Program,为中国的高端管理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培训。2008年,在Stanford-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Program大获成功的基础上,Leckie教授主持建立了The Cen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lobal Competitiveness (CSDGC) at Stanford,将Stanford-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Program的成功经验扩展到全球。

我一直认为,杰出的科研人才有两类,一类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挖的很深很透,成为该领域不可替代的专家;另一类兴趣广泛,融会贯通,通过本学科的科研经历而领悟到各学科共通的至理,从而成为在各学科都可傲立潮头的通才。James O. Leckie教授无疑是第二类人才的典型代表。

James O. Leckie 教授

成就:是水化学吸附领域的著名专家,在金属离子及含氧阴离子(oxyanion)在各类表面上的吸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提出基于双电层模型的表面络合及吸附模型,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电层模型“ (triple layer model)来解释离子强度对金属离子表面吸附的影响。是与Francois Morel齐名的环境水化学领域的宗师级人物。

当选院士时间:2005

延伸阅读:

那些在环境领域独领风骚的牛人们 漫谈美国环境工程领域的顶尖教授

原标题:环境工程领域的国内外大牛!(最全总结,收藏)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专家查看更多>环境领域查看更多>环保行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