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热点|京津冀雾霾治理如何打破“与邻为壑”?

2016-12-23 09:58来源:环境经济杂志作者:刘晓星关键词:雾霾大气污染防治京津冀地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技术资源开发与信息共享机制还不成熟

雾霾治理中地方政府经常处于“自扫门前雪”的状况,对雾霾合作治理统一行动的积极性和治理效果期望值不高,对其他地方政府缺乏足够信任。目前,京津冀各环保局网站只发布本地各区空气污染指数,却不显示其他两地的空气质量信息。

同时,各地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虽然都对本地在重污染天气时采取的预警和响应措施作了详细安排,但是对于周边省市发生重污染天气时本地应采取哪些预防及配合措施并没有作出规定,对于发生区域性空气重污染事件时各地政府如何应急响应、联合行动,也没有作出规定。

在技术资源开发方面,目前对于京津冀地区雾霾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和监测预警等方面的研究还不成熟,难以为雾霾治理提供科学支撑。现有的大气污染物监测以地面监测为主,高空监测、动态监测能力不足,有些监测站技术设备不够先进,无法准确区分雾霾和潮湿。此外,两市一省主要通过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控会议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沟通,依托信息技术整合的跨部门业务合作还不成熟。

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在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的传统治理模式中,各地政府为信息资源开发和建设投入了大量时间和高额成本,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地方政府可能会将信息“选择性共享”甚至“信息垄断”,从而造成信息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与重复开发。同时,各地政府在进行信息开发与建设时,根据工作特点和需求标准采用的数据格式、信息系统有所不同。

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指出,当前各地开展的监测研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各政府之间存在着隐性的信息藩篱,即使同一地方政府下的环保部门、气象部门、交通部门之间的高精度数据共享也存在很大困难。

发达的大气环境信息共享系统,是雾霾治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实现“到2017年京津冀PM2.5浓度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25%左右”的目标,需要建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京津冀大气污染信息共享系统,打破信息能力和信息类型的限制,将知识和信息的孤岛连接起来,创造一个虚拟的协同工作空间。

面对信息爆炸时代的海量数据,要想有效治霾,不仅需要各地政府在雾霾监测数据上实现整合,还需要依靠技术研发推动雾霾的来源解析、演化、降解等问题的系统研究。对雾霾的系统研究耗资巨大,任何地方政府都无法独自承担。采用中央政府行政介入基础设施建设、与高等科研院校有效合作进行技术攻坚、各地政府联合建设的模式,可行性更高。

现阶段各地政府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与设备投入机制尚不完善,人才资源共享尚不充分,可以考虑建立两市一省环保部门与治污部门合作共治的长效机制,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信息与技术共享空间。

此外,区域信息共享系统还需要各地政府对以往所持有的碎片化信息,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整合。通过信息系统的共同建设、共同研发、共同使用,减少信息共享不足、不均和不畅,为准确把握、分析、研判和预报区域大气污染状况提供保障。

延伸阅读:

张家口违规排放仍猖狂 京津冀协同治霾岂能当儿戏?

原标题:京津冀雾霾治理如何打破“与邻为壑”?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雾霾查看更多>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京津冀地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