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评论正文

上海垃圾综合治理的实践和未来目标

2017-01-20 10:00来源:上海市容关键词:生活垃圾清运建筑垃圾上海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我们结合实际,自2016年5月,经过为期3个月的密集调研、公开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建议,同时集聚了政府各主管部门的意见,制定了上海加强垃圾综合治理的实施方案。

一、上海垃圾管理现状概述

上海市垃圾管理主要涉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2015年,上海生活垃圾清运量790万吨,经分流分类后进入末端处置的生活垃圾量为600万吨;建筑垃圾申报处置量达到1亿吨。

(一)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的管理构架初步形成,分类减量实效亟待提升

“十二五”期间,上海生活垃圾按照“大分流、小分类”的基本路径,初步建立了餐厨垃圾、餐厨废弃油脂、集贸市场垃圾、大件垃圾、绿化垃圾等分流系统,推进了居民日常生活垃圾按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四分法”分类模式,实现了400万户居民垃圾分类和100万户居民绿色账户的服务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居民参与率低,居住区物业驳运环节混装混运现象矛盾突出,分流分类后的各类垃圾末端处理结构不平衡,湿垃圾特别是餐厨垃圾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可回收物因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萎缩,难以适应城市循环经济发展需求。

(二)建筑垃圾收运处全程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分类处理能力严重不足

上海建筑垃圾按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房垃圾和装修垃圾实施分类管理的原则已经明确。工程渣土管理制度相对完整,工程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基本成型。但建筑垃圾全程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源头减量难以落实;转运体系非常脆弱,转运码头持续减少,运输过程中环境污染和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消纳及资源化利用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拆房垃圾和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亟待建立。

(三)垃圾管理原有模式面临精细化管理和市场失灵的双重考验,亟待理顺体制机制,实现体系重构

上海生活垃圾传统粗放式收运处体系(投放一个桶,收运一部车,处置一个坑)已不能适应分类减量管理的要求,建筑垃圾依赖市场自发平衡的消纳模式也难以为继。垃圾管理正在从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相应的体制机制亟待调整。

二、总体目标与思路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上海垃圾管理要“破解难题、补上短板”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综合治理,坚持提升源头分类质量、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与增强末端处置能力并重,着力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立建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健全垃圾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确保上海生态安全,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加快末端处置设施布局

大力推进末端处置设施建设,以“中心城区统筹消纳,郊区自行处理”为原则,完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中转消纳场所规划,并推动规划切实落地。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维持在27000吨/日,其中湿垃圾总处理能力达到7100吨/日,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2020年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二)全面推动资源回收利用

大力推动循环经济,重构价值链,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清运体系“两网协同”,显著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选择适用技术路线,着力增强餐厨垃圾、厨余果皮垃圾处置利用能力。推动施工工地垃圾“零排放”,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体系,妥善消纳处置各类建筑垃圾。推进老港等静脉产业园区建设。到2020年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38%

(三)着力提升分类减量实效

坚持“大分流、小分类”基本路径,夯实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基础。全面形成以“绿色账户”为特征、激励约束并重、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模式,逐步实现分类减量居住区全覆盖。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促进包装减量,推动净菜入城、净菜销售等措施,推广使用可降解、易回收、低成本包装材料,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

原标题:上海垃圾综合治理的实践和未来目标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活垃圾清运查看更多>建筑垃圾查看更多>上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