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雾霾渐成移民最直接导火索 移民生意火爆

2017-02-15 09:00来源:法治周末作者:张舒关键词:雾霾空气污染PM2.5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洛杉矶下午5点,胡佳路过唐人街著名的“天后宫”,牌匾上三个金色的大字,闪耀出几分亲切。

此时1万公里外,北京时间早上9点,胡娜急匆匆赶去单位。透过车窗玻璃,不远处,天后宫的缩影正朦胧地浸在一片霾影下。

姐妹俩就在这样的时空里奇异地相遇了。

胡佳两年前移民去了美国。

她从18岁开始便在美国留学,研究生毕业后也曾回国生活过,但越来越重的空气污染,让本就有哮喘的胡佳不堪其扰,只得选择移民。“雾霾在光明正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深受其害却无力反抗,能做的只有默默等风来。”

从口罩到净化器再到移民,为了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人们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

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数据显示,中国累计移民数量已超过1000万人,成为全球排名第四位的移民输出国。

其中,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以20%的比重,跃升为国人移民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占比21%的教育因素。

“每到冬天,尤其是雾霾比较重的时候,我们的咨询量就明显增多,差不多能比春、夏、秋三个季节翻一倍。”北京一家投资移民中介机构的市场总监刘莉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汪丁丁表示,如果国内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势必诱致中高收入群体,以及低收入但年轻的群体移民海外。“谁也无法阻拦,因为在马斯洛需求层级当中,基本的安全感是最低需求,如果一个社会不能满足这一最低需求,这一社会就不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

不得不走

天空像个灰蒙蒙的盖子一样盖下来,王璐把窗户关紧,5岁的女儿不能出去玩儿,只能趴在窗边鼓捣平板电脑。

“天天看着她戴着防毒口罩,从家里被押进车里,再从车里挪到学校教学楼里。”每到冬天,王璐就觉得女儿像一只关在封闭笼子里的鸟儿。“但很多时候,还是不放心,恨不得把她揣进兜里。”

强烈的不安全感,终于让这位母亲下定了决心。

一个月前,她与北京一家移民中介机构签署了协议,委托其帮忙办理移民手续。

而像她这样因为雾霾而移民的客户,刘莉一周之内就接待了近十组。

王璐是个南方姑娘,大学毕业后便选择留在北京打拼。

直到2012年,女儿出生,王璐第一次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这一年,“雾霾”“PM2.5”第一次进入了公众视野。国务院发布空气质量新标准,增加了对PM2.5值监测。次年,北京开始在3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监测PM2.5等5项污染物质。

“成年人戴戴口罩也就挺过去了,但是孩子太小,根本就无法出门。”但彼时,王璐却从未将移民海外列入未来计划。“当时觉得好不容易在北京站住了脚,因为一个雾霾就放弃来之不易的生活,不值得。”

女儿的奶粉是进口的,家里的瓜果蔬菜是北京有机农田的……为了应对雾霾,三年前,王璐还为家里添了3台空气净化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又和班里其他家长集资给幼儿园买了1台。”

可即便如此,也并没有让王璐感觉踏实。

女儿已经5岁了,当初在她设想里会逐年减轻的雾霾反而愈演愈烈。

她在前年买了一枚雾霾检测仪,女儿走到哪里测到哪里,每每看到数值,都沮丧不已。

而当初留在北京的坚持,也最终在告别了2016年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雾霾,却又在2017年迎来长达212小时的“跨年霾”后,彻底崩塌了。

“孩子现在越来越容易生病,我不知道这和雾霾有没有关系,但我解决不了雾霾的问题,就只能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王璐说,她以前觉得,只要生活在故土,一切困难都可以对抗。但如今她慢慢发现,无法对抗的是生活本身。

她不愿意让孩子在本应享受蓝天白云的年纪里,早早地过上“口罩里的童年”。

延伸阅读:

思考|雾霾下 我为什么没搬回美国?

原标题:雾霾移民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