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测气体监测评论正文

探访青岛空气质量预报中心 揭秘AQI是如何出炉的?

2017-02-28 10:14来源:青岛全搜索电子报关键词:空气质量监测AQI环境监测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预报中心,年龄最小的预报员是1989年出生的张玉卿。她和同事轮流值班,值班期间需要盯紧空气质量监测平台,记录包括PM2.5(细颗粒物)、PM10  (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6项污染物的实时浓度和分布情况。青岛共布设了24个大气监测点,每小时进行分析、数据综合,预报员们再做科研评价。

在预报中心,他们每天要与气象部门会商,还要跳出全市,参考中央气象台甚至国外的卫星气象图。会商的时候,预报中心的大幅电子屏幕上会同时呈现风向图、各监测站情况等4-5个小窗口,市民获得的PM2.5指数等信息就由孙萌这个团队和气象部门给出。

自2013年实施新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以来,孙萌对每次启动空气质量预警都印象深刻。1月1日,青岛启动了今年的第一次空气质量蓝色预警。而早在预警发布之前,市民已经感受到了空气质量的下降,济南、德州等地早在元旦之前就发布了应急响应。孙萌告诉记者,根据风向图已经大概判定污染会到来,但何时到达无法准确预计。“我们随时关注AQI的变化,根本没有要放假的心思,总悬着一颗心。”在孙萌的观念里,“启动预警不是一个人、几个人说了算。预警启动早了,会影响社会经济效率,启动晚了更不行。所以,什么时候启动,需要慎之又慎。对预报中心来说,提供准确的数据是相关部门启动预警的重要参考。”

污染天气会让整个团队处在紧绷状态,连续作战十五六个小时已是常态。而即便空气质量处于优良级别,该有的准备工作也不能落下。什么时候会起风?风从何处来?来得强不强?会不会带来污染?这些观察、记录的数据都是预报员们做科学分析的依据。

“对空气质量的预报分析,一半靠电脑,一半靠‘人脑’。”孙萌口中的“人脑”就是经验,多年的预报经验可以帮助她完成对风向图的分析和判别。她告诉记者,分析的难点是需判断污染何时到达,会在青岛待几天,污染的峰值会在哪个时段出现。而这些难点如果仅靠分析风向图是下不了结论的,“这就需要空气预报员参照近几年分析图谱的经验,可以说,这些风向图已经在大脑里排上了序号。”

在预报中心,除了老预报员张维东,其他人都是“80后”。这个年轻的团队还有科研的任务。长期的一线工作恰好可以丰富研究的成果——《青岛市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报告》。报告显示,城市扬尘对PM10的贡献率达到  29% ,对PM2.5的贡献率达22%。“这些分析结果会对城市治理做一些参考,是制定减排措施的依据。”

据介绍,每年的11月至次年1月,是工作压力比较集中的时段。孙萌说,这个时段气象条件变化小,污染物难以扩散,加之外来传输的影响,预报的难度就很大,但对这个时段的观测和研判是科研的重要依据。“通过这几年的历练,如今预报的准确率可以达到七成以上。”孙萌告诉记者。

延伸阅读:

AQI“爆表”究竟是什么意思?揭秘AQI与红警的神秘关系

原标题:揭秘:AQI是如何出炉的——记者探访青岛空气质量预报中心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空气质量监测查看更多>AQI查看更多>环境监测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