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评论正文

宏观|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

2017-03-08 10:08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必要性、体系构成

生态文明制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制度研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这里仅从制度体系的宏观视角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述评。

4.1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制度的保障性、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这是因为,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受制于工业文明的“观念固化”和“路径依赖”,生态文明不可能自发、自动地形成,生态文明创建的过程,不像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一样,是文明形态随生产力发展的自发演进和顺势前行,而是一个需要强制力量改变甚至摈弃既有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艰难过程,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制度,同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此外,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对我国来讲,还可以带来低投入、高收益的持续“制度红利”。

4.2 生态文明制度是一个体系

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关键,对此已形成共识,至于这个体系如何构成,学者们和中央文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构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从制度表现形式的视角,认为,生态文明制度是指在全社会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规定和准则的总和,其表现形式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二是从生态文明建设动力的视角,大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一个包括政府推进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的制度体系。三是从制度功能作用的视角,沈满洪认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包括别无选择的强制性制度、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和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四是从生态环境建设过程性的视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阐明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可见,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按照生态环境建设的“源头—过程—后果”这个全过程来阐述的。据此,生态文明制度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源头严防的制度,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主体功能区制度、国家公园体制等; 第二类是过程严管的制度,如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第三类是后果严惩的制度,如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损害赔偿制度。当然,实践中生态文明制度远比理论上的凝炼更加具体和丰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是一个因地制宜、具有活力的系统。

5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机制: 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和个人自觉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多元主体参与,在区域、产业和社会多个层面展开,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主体和动力来源,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机制归纳为三类—政府推动机制、市场驱动机制和个人自觉机制。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机制,市场驱动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培育和形成个人自觉机制,任重道远。

5.1 政府推动机制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空间多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需要落实在各级各类区域上。政府推动机制,就是依托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区域落实。显然,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我国“条块结合”和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体制的优势,是我国现有体制条件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近年来,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各级各类区域(城市) 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中国式分权下政府行为的作用,“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不可避免地面临中央政策与地方政府的发展动机及企业行为的不相容,面临区域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的冲突与博弈,为此,需要加大激励力度,增强地方政府和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内在动力。

5.2 市场驱动机制

被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运用市场的办法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的成本“内部化”,从而来影响和调节微观主体行为,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与政府推动的外部力量相比,这种市场驱动的机制具有内生性,被普遍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相关理论研究都不可避免地围绕“外部性”展开,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和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所谓的“庇古税”和“科斯产权”两种不同的解决路径。目前,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包括环境投资、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环境信贷、环境责任险、生态补偿等,但由于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驱动机制,是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

5.3 个人自觉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个人的自觉行动是生态文明社会最终形成的根本动力。只有将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内化为个体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生态文明建设才有持久的动力源泉,个人自觉行动的机制是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基础。建立个人自觉机制,关键是人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价值体系重构和人格的重塑,实现从“理性经济人”向“生态理性人”、“生态人”的转变。所谓“生态人”,不仅要遵循经济理性,而且更遵循生态理性,按生态理性行事,以和谐主义为道德观,必备生态学知识,追求“诗意的栖居”的生活境界。在现实社会条件下培育和塑造“生态人”,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6 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 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有效工具。总的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主要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学术上的理论研究,一是实践探索。

延伸阅读:

2016年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十件大事发布 雾霾问题上榜

《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发布(全文)

原标题: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文明查看更多>生态环境查看更多>生态文明建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