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我国环境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重点

2017-06-21 14:19来源:农业环境科学作者:毕军等关键词:环境风险空气污染大气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完善技术指南与标准。构建完善的、涵盖全过程的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导则与指南体系。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我国环评导则体系中只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一项,且较关注建设项目短期突发性的环境风险,需重视规划或建设项目对累积性的长期/慢性环境风险评价,加快出台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的技术导则与指南。遵循风险类型差异化管理和区域差异原则,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域应分别制订相应的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充实现有体系。

基于环境风险评估制修订环境基准与标准。环境基准是制订环境标准的重要科学依据,我国尚未有基于人体健康风险与生态风险的环境基准文件,标准的制订多参考国外已有限值。因此,在开展环境基准研究与制修订环境标准的过程中,应充分注重环境风险评估,开展本土化的剂量效应研究与暴露研究,例如,基于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理念已得到世界普遍认可,我国在修订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时应切实开展符合我国土壤污染实际的暴露研究和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制订基于风险评估的质量标准。

构建可接受环境风险水平标准体系。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需要可接受风险水平作为支撑,确定风险管理的边界,需要进一步开展公众风险感知及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的调查研究,遵循风险/行业类型差异化原则和动态原则,在成本效益可行的基础上制订可接受的环境风险水平标准。

第三,进一步提升环境应急能力。需要以环境风险评价为基础,重构我国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切实提升各类各级环境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以应急预案为核心,构建完善的环境应急处置体系,包括人员配备、技术和设备、应急物资优化配置、区域和部分联动机制等,提高环境应急能力。

第四,加强环境风险的基础研究工作,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环境风险的基础研究,开展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录、多途径环境暴露评估、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环境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环境健康调查和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公众环境风险感知、公众可接受环境风险水平、环境风险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科研工作,为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环境风险防控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环境风险防控科技的应用转化,推动环境风险防控相关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构建高效的环境风险交流体系

高效的环境风险交流能够做到加强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流、协商和合作,协调公众感知环境风险水平与实际环境风险水平的差距。针对下一步环境风险交流体系的建设,我国应将重心放在完善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及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上。

首先,基于全国生态环境监控网络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建立跨部委、中央与地方环保部门的生态环境监控网络,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保证监测数据准确统一、互联互通。基于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针对企业公开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做进一步规范,并出台配套奖惩措施,改善企业信息公开效果。同时,建立面向公众、社会团体的多源环境风险信息披露机制,消除各利益相关方的信息不对称,保证公众获取环境信息渠道便捷畅通。

其次,建立涵盖各利益相关方在内的多主体共同参与管理的环境风险交流体系,此举不仅可以利用各利益相关方的专业知识来协助风险管理,还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公众对不同环境风险的感知与判断,并据此合理调节政策文件及标准中规定的可接受风险水平;还能增进公众对环境风险的正确认知,防止不实风险信息的放大和谣传;也能提高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自我防范意识,降低其易损性。

小结

多年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致使各类环境风险事件频发,环境风险防控形势严峻,构建完善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家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环境风险形势和环境风险管理的现状,针对我国环境风险管理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内环境风险防控与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参考。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风险查看更多>空气污染查看更多>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