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再生资源评论正文

谁说垃圾分类“不靠谱” 资源回收行业行着呢!

2017-07-06 11:25来源:生态资本论作者:任婧媛关键词:垃圾分类垃圾强制分类再生资源回收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新三板上市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率的企业挂牌指数为69家,其中与再生资源密切相关的就达到了33家,较之前呈爆发式增长。此外,很多上市公司现在也参与到行业企业的重组、兼并上来,互联网金融等类型的机构也在这个行业崭露头角。

面对行业模式出现的新变化,相关从业人员应该主动切入生活垃圾分类,承担两网衔接的对接任务,并向环境卫生领域延伸,从“废品买卖型”向“环境服务型”转型。有条件的企业,还要承担城市固体废物协同处理任务,建设区域性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协同处置基地,为地方政府提供环境服务综合解决方案。

再生资源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收旧利废、加工处理行业,而是嵌进整个社会大循环,成为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城乡环境治理,全社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打造。因此,行业企业不应再走以前粗放式扩张的老路,要以绿色发展的眼光审视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

“两网融合”

2016年3月19日,国内首家致力于探索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利用的行业协作机构——垃圾分类处理和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产业创新协作体在京成立。

“两网融合”产业创新协作体由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以及启迪桑德、格林美、中国天楹、葛洲坝绿园科技、北控环境等38家机构发起,97家生活垃圾回收处理、资源化利用相关企业组成。

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的前提就是实现垃圾分类处理网和再生资源利用网的深度融合。如此一来,在上游,可以实现对分类投放与收集进行全口径管理,在中游,通过固废物流网实现分类转运一方面可以节约物流成本,另一方面还提高了运输效率,在下游,随着园区化处理模式的构建,无论是废旧物资还是生活垃圾都会进入不同的处理设施进行分类处理和可再生利用。可以说,两网融合将城市固废纳入一个体系内处理,在节约了成本的同时还能有效防止因垃圾体外循环而造成的“二次污染”。

业内人士认为,与互联网融合将促进传统回收行业转型升级。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痛点,让居民享受价格透明、便捷的回收服务。标准化的管理和回收流程也能让居民卖得安心,从社会化回收变为企业化回收。各地政府也应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信息管理公共平台等方式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改变传统回收散乱的现状,实现线上线下、回收物流的有机结合。

从再生资源回收红海跨入新蓝海,对资源回收相关企业来讲,如何与环保、环卫企业深入合作,形成涵盖环卫、再生资源、物流的完整产业链,改变粗放型资源回收现状是企业发展的新商机。

政策指明了方向,资本则推动了发展。主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循环利用的中再资环在2017年尤其发展迅猛,据中再资环最新公布的2017年第一季报报告显示,一季度营业收入3.2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56百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6381.65%。另外一家致力于废旧电池、电子废弃物、报废汽车与钴镍钨稀有金属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典型企业格林美发展势头同样喜人。今年四月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格林美营业收入达16.9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3.94%。如此庞大的数据和增量使得以格林美和中再资环为首的资源回收企业开始吸引业内的关注。

据分析,在“十三五”期间社会环保总投资预期可达17万亿元,其中固废处理行业投资预期在4.25~5.1万亿元之间。预期“十三五”期间污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将超过7000亿元,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投资超过1900亿元,垃圾焚烧处理规模预期可达千亿元,在政策的驱动和资本激励下,垃圾处理PPP项目也势必得到更多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

延伸阅读:

一文了解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趋势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查看更多>垃圾强制分类查看更多>再生资源回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