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评论正文

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践与展望

2017-07-09 10:36来源:环卫科技网作者:孔朝阳关键词:农村垃圾生活垃圾处理生活垃圾分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主要做法

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对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作出部署。2005年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嘉兴现场会上,总书记提出要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推进村庄整治。2006年在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要使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这些年来,我省按照总书记的决策部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后提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新要求,强调水岸同治标本兼治消灭“垃圾河”,承诺“绝不把违章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社会”,把垃圾分类这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与建设农村垃圾分类,大力开展“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扎实推进。

2013年,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为主要模式的集中收集处理工作以及“户分类、村收集、有效处理”为主要模式的分类处理工作的基础上,全省进一步部署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就地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并逐步推开。2016年底,全省已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行政村覆盖度达到86%以上,提前五年完成了国家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90%的目标要求,有83个县(市、区)4800个建制村按照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要求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占全省建制村的16%。总体上看,我省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农村好于农村,各地有很多探索走在全国前列。开展农村垃圾分类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也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百姓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1、健全政策法规,努力做到垃圾分类有章可遵循。2014年6月,省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试点的通知》浙村整建办〔2014〕17号,提探索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分拣清运、回收利用、生物堆肥”等各个环节的科学规范。2014年和2016年先后出台的《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和《浙江省深化农村垃圾分类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都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出了要求。各市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文件和实施办法,如台州市出台了《全面深化农村垃圾治理的实施方案(2016——2020)》(台村整建办〔2016〕7号)要求,重点调整和规范垃圾分类管理行为;宁波市启动《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立法,温州、绍兴、台州、丽水等市对生活垃圾分类提出了相应制度要求。

2、鼓励改革创新,着力推广垃圾分类处理试点经验。垃圾分类处理是打破传统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模式的一场革命,需要创新理念,通过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推进。充分尊重基层首创,鼓励因地制宜探索新的垃圾分类运行和处理模式。如安吉县探索实行“农村物业管理”新模式,将原本分散在各部门和镇街的城乡环境管理职能统一整合委托给农村物业公司,农村物业公司对全县农村、公路、河道、集镇、村庄五大区域进行统一保洁、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统一养护,组建专业化环境卫生管理队伍,实行网格化布局、标准化作业、分类化处理和智能化监管、社会化监督、项目化考核。永康市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成立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小组,专人负责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指导全市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和监督检查,形成部门间协同配合,广泛联动。各镇村也成立垃圾分类相关组织,镇与各村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村党支部的考核。市明确各乡镇(街道)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实施主体(业主),负责做好方案制定、项目设计、宣传发动、设备采购、工程监管、资金管理、检查验收、运行监管等相关工作。乡镇(街道)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划方案。自2013年以来,省连续三年共选择350个中心村开展村庄垃圾分类减量试点,推广机器堆肥、太阳能堆肥和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多模式破解生活垃圾终端处理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省采用机器堆肥设施处理的村有1324个,微生物发酵快速成肥设施处理的省级试点村有380个,采用太阳能堆肥房1849座,还不包括各村自建或联建的各种处理设施。比如安吉在全县10个村投放了垃圾分类智能回收机,并为5000多户农户发放积分卡,实现“一户一卡”。为了让村民更好地学会分类,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的智能回收项目,可实现垃圾投放有源可溯,而且通过实户制、积分制手段激励村民积极参与,可以促进村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衢州、绍兴等市也先后于2014年和2016年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杭州等5个农村和海宁等7个农村先后开展了国家和省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为农村普遍推广垃圾分类处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探索简便易行方法,努力做到垃圾分类群众可接受。对于传统行为习惯的革命,采取符合实际的分类办法,不触及群众利益,不增加群众负担,是吸引群众自觉广泛参与的关键。我省各地在垃圾分类上充分考虑群众行为习惯,探索采取了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接受和认同。如金华市推行简便易行的“二次四分法”,农户只需以是否腐烂为标准,将生活垃圾分为“会烂”和“不会烂”两种,易学易做,群众满意度很高。会烂垃圾就地进入阳光堆肥房,不会烂的垃圾由村保洁员在分类收集各户垃圾的基础上以可否回收为标准分为“好卖”、“不好卖”两类,这样的方法在保证较好的分类减量效果的前提下,实现了分类的最简便,大大降低了垃圾分类推行的难度,利于群众分类习惯的养成,促进了垃圾分类的全面推行。临安市利用网络技术,积极推广利用“贴心城管”手机APP、二维码、物联网等智能化手段,在全市86个村开展了智能垃圾分类试点,实行垃圾分类智慧管理。海宁等地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可堆肥、不可堆肥、有毒有害垃圾等四类,群众一看就明白,随手可做到,效果明显。

4、筹集资金多元化,努力做到垃圾财力可承受。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公共民生事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原则。我省各级财政每年都将垃圾分类与减量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后期运营处理和工作队伍正常运行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则由各级财政投入,2016年资金达25亿元。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后,政府的投入并没有增加,农村清运成本反而明显下降。据金华市测算,如果全市全面实施垃圾分类,每年可减量垃圾66万吨以上,减少清运和处理费用大约2亿元,节约的资金用于当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奖补还有节余,且垃圾减量后还能延长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的双赢。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各地探索建立了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如永康市实施“农户、驻村企业收一点、乡镇(部门)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的“三个一点”资金筹措模式,强化资金保障并实行逐年增长机制,按每人每月一块钱标准向农户收取垃圾处理费。上虞市农村每人每年缴纳120元用于垃圾分类处理,同时,各地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环卫保洁、垃圾清运、绿化养护和监督管理等各环节,进一步拓宽了资金筹措渠道。

5、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努力做到成效可检验。监督考核是工作推进的指挥棒,也是检验和评价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成效的重要抓手。在行政推动层面,我省建立了层层考核制度。省农办从2016年开始将农村生活垃圾纳入对各市县考核。台州市建立市对县、县对乡、乡对村的分级督查考评制度,市对县实行季查,结果列入五水共治考核;县对乡、乡对村实行月查,分别公布排名,全年成绩与垃圾分类减量资金补助挂钩、与联村干部及村主要领导奖金挂钩。龙游县建立了“日检查、月通报、年考核”的工作机制。同时,加强对源头分类主体的检查考评。一些地方建立了建立源头追溯制度,对每只垃圾袋进行三级编码,一级代码为垃圾分类号、二级代码表示卫生责任区区号,三级代码表示户主代号,实现了垃圾“见袋知主”,便于监督考核;一些地方建立计分奖惩和责任包干制度,村卫生保洁员每日对村民垃圾分类投放情况进行检查;一些方开展村对农户垃圾分类评优,建立“笑脸墙”、“红黄榜”公布结果,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做好源头分类监督。

6、健全运行管理制度,努力做到长期可持续。垃圾治理工作极易反弹,运动式的强力行政推动管得了一时管不了长远。省农办着力于建立一整套长效管理制度,有力确保了这项工作长期可持续。各市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成立了由市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不少地方以村规民约破除陋习,把垃圾源头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及其他规范村民卫生行为相关要求一并纳入村规民约。强化垃圾分类处理队伍建设,发动村(居)干部、物业管理人员、保洁员、志愿者等在垃圾分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走村入户、播放专题片、制发居民使用手册、推出电视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橱窗、网络微信、移动宣传板等全方位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把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垃圾处理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实践内容和市民学校、民工学校、老年大学、农村学院、环保志愿者组织等教育培训,引导全民树立垃圾分类和减量“从我做起,人人有责”的观念。安吉县通过开展垃圾分类评比积分换小奖品、“一户一码”实名小奖励等活动,建立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这些都有力地保障了垃圾分类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开展。

原标题: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践与展望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农村垃圾查看更多>生活垃圾处理查看更多>生活垃圾分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