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预测未来之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2017-08-30 08:57来源:《环境工程学报》作者:郭书海 吴波等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修复重金属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3我国技术发展态势评价

根据上述国际技术的研究现状、技术发展的阶段性,以及技术的起始时间、发展历程、产业化程度和应用推广范围的分析,可以将主要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为三大类(表2):I类技术相对成熟,已经实现产业化,该类技术包括有机污染物治理的气体抽提、热脱附和生物(通风)堆,以及重金属治理的固化/稳定化和氧化/还原调控等技术;II类技术正逐渐成熟,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该类技术包括有机污染物治理的原位氧化和生物修复,以及重金属治理的化学清洗和植物萃取等技术;III类技术目前已有研究基础,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包括有机污染物的物化强化修复和化学淋洗技术,以及重金属植物阻隔和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借鉴国际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经验,基于国内技术的研发能力与水平(表3),考虑我国污染农田和污染场地大量并存的国情与技术需求,应该:(1)发展针对有机污染的气体抽提/热脱附和生物修复、针对重金属污染的稳定化和化学清洗等推广技术;(2)发展针对有机污染治理的植物降解、针对重金属治理植物萃取等示范技术;(3)引领针对有机污染的物化强化修复、针对重金属污染的植物阻隔等储备技术。同时,研发高级氧化、脱附增溶、微生物调控、氧化/还原调控、化学活化和电动力修复等关键技术,与重点发展技术相互组合,进而形成强化型、协同型的高效技术,以此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

3结论

1)我国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技术研发,均与国外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且在产业化领域更为突出。

2)发达国家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成熟期始于20世纪90年代,因此中外技术的绝对差距并不十分巨大,制定和建立合理的国家鼓励政策与市场引导机制,有可能在10~15年内接近或赶上发达国家的总体水平。

3)与水、气介质相比,土壤具有更显著的生态环境特征,因此在未来技术体系构建中,应更注重考虑我国的国情要素,在技术范围选择时,要充分体现农田土壤的修复与生态风险防控。

4)在国外技术走向成熟、国内水平快速提高的大形势下,我国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发应并重系统集成与技术原创,既要重点支持适合产业应用的协同性系统技术,又要着眼于战略发展的原始性创新技术。

5)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应重点研发抽提脱附、生物修复、植物降解、电动力修复、稳定化、化学清洗、植物萃取、植物阻隔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别满足推广、示范和储备等层面的需求。

延伸阅读:

尚未充分打开的土壤修复市场已经引来了哪些跨界巨头?

原标题: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预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污染查看更多>土壤修复查看更多>重金属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