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政策正文

甘肃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附项目)

2017-09-18 16:3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超低排放环保产业节能环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日前,甘肃白银市政府印发《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出,发展先进环保产业,其中大气防治技术及装备方面,重点突破脱硝工艺氨逃逸控制、窑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开展先进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净化、新型吸附回收装备、二氧化硫吸附浓缩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储存利用、大型电袋复合除尘器、高温长袋脉冲袋式除尘器及细微粉尘控制及行业抑尘技术的示范应用;推广应用低氮燃烧、电厂及工业燃煤炉窑超低排放、烟气调质、汽车尾气高效催化转化等技术;研发工业厂房集中通风净化系统技术集成、恶臭治理技术集成装备及餐饮油烟净化装置、民用室内空气净化器等。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中央、省在银有关单位:

现将《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7月20日

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的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社会效益好、吸纳就业能力强、经济带动作用明显等显著特点,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加快白银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白银市建设“甘肃省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和“资源枯竭转型示范城市”的有力支撑。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规〔2016〕225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的通知》(甘政发〔2015〕90号)、《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意见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4〕14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124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151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甘政办发〔2014〕199号)、《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市政发〔2016〕39号)和《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银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市政办发〔2016〕164号)等文件精神,为推动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在对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指导思想和愿景目标,提出了发展重点与保障措施,通过在节能环保产业三大重点领域中实施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显著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与经济效益,力争到2020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实现总产值比2015年翻一番,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依托现有特色优势产业基础,形成较为完善的节能环保行业技术装备系统和产业体系。

《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实施期限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状况

2015年,白银市实现生产总值434.27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03亿元,年均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194.25亿元,年均增长12.65%;第三产业增加值181亿元,年均增长10.7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5410元,年均增长12.0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十一五”末的12.1:54.99:32.91调整为13.59:44.73:41.68,与“十一五”末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上升1.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0.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8.77个百分点。

(二)节能环保产业概况

“十二五”以来,白银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19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意见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4〕14号)精神,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24.1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7.22亿元,年均增速约15.4%,增加值约占白银市生产总值2%,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节能产业总产值8.60亿元,环保产业总产值0.5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总产值28.12亿元。截至2015年底,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150余家,整体产业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

二是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白银市积极推动全市节能环保产业由资源主导型向科技导向型转变,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涌现出众多发展潜力大,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在节能领域,中科宇能、长通电缆、容和集团、白银风机厂等企业在风电成套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矿用设备等节能先进装备制造业上蓬勃发展;甘肃稀土公司生产的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贮氢材料、稀土催化材料与郝氏炭纤维公司研发生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国际节能新材料领域内异军突起;大象能源科技、甘肃天海新能源科技发展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和镍氢动力电池,在节能新能源行业中方兴未艾;甘肃倚通、甘肃中陇、甘肃恒大陶瓷、甘肃鸿煜、甘肃九桓、甘肃鑫隆、白银天晟等企业在新型节能建材领域上砥砺前行,生产节能保温门窗、轻质墙体饰材、节水洁具、陶瓷薄板、纸面石膏板、高性能玻璃等新型建材产品。在环保领域,靖煤集团、中油甘肃白银分公司、甘肃凹晶肥料和白银昌元化工等一批企业着力投入和实施了一批环境土壤修复、重金属污染治理、环境低排放改造等技术改造工程和项目。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长盛公司、稳品公司主导实施废旧汽车拆解项目;白银公司、白银有色集团、白银有色长通等企业着力发展有色金属深精加工和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白银隆福尾矿、白银科隆等企业致力于尾渣综合利用、润滑油再生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甘肃祁连雪淀粉、甘肃万林科技、桔瑞生物等企业重点推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一体化循环产业发展,一批优质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三是资源循环利用成效显著。白银市将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融入兰白核心经济区、兰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极打造“3+4”产业集群[1],在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白银市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和首批产业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白银公司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骨干企业,白银高新区列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十二五”期间,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突出补链接环,在招商引资中围绕循环经济类项目,形成了煤电化工、有色金属采选冶-深加工-再生-再加工、精细化工一体化、有色与精细化工、煤电建材综合利用、资源高效利用-节能环保产品-新型材料、设备制造—回收—再制造等7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全市实施循环经济项目329个,完成投资612.2亿元。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环保设施项目建设、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开展绿色单位和社区建设、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等方面积极作为,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市资源产出率达到4644元/吨,能源产出率达到0.81万元/吨;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4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02%,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达到93%,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

四是科技创新实力增强。“十二五”期间,白银市先后创建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市、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市三县两区整体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行列。全市共建成专业科研机构8家,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企业技术中心21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生产力促进中心6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取得科技创新成果283项,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专利申请量达2963件。在产学研方面,先后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等16家科研机构、兰州大学等100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产学研相结合、科研开发推广机构和政府部门相互联动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镍氢动力电容电池、气动硫化塔连续液相氧化法生产重铬酸钠等12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CO2空气源热泵、白银炼铜法等11项行业代表性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岩棉外墙保温板、高(低)频无极节能灯被列入全省第一批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推广名录。

五是政策体系建设日益完善。白银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围绕提高全市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强化政府引导,完善政策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探索出一条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相结合,产业升级与环境改善相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增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白银市陆续制定出台了《白银市公共机构节能办法》、《白银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规定》、《白银市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白银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白银市能源及先进高载能千亿元产业链规划》、《白银市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省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白银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细则》、《关于切实推进白银市节能减排工作的管理办法》、《白银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白银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科技支撑白银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见》、《白银市加大资源型城市转型力度的补充意见》、《白银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白银市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方案》、《白银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白银市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方案(2013-2017年)》、《白银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白银市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白银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白银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工作推进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谋划行业布局,推动业态发展,激发内生动力,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备的政策体系,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保障体系已初步搭建形成。

(三)面临问题与挑战

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产业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在“十二五”期间有了明显的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总体来看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培育期,目前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产业竞争力不强。总体表现为“一小一低”,“一小”即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大型企业特别是具有完整技术体系,能够为市场提供定制化、系统化、一体化服务的企业较少,产值过亿的企业仅有5家,年营业收入低于300万元的小微企业占企业总量的18%以上。一“低”即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从事高端设备制造的企业不多,大多属于技术引进性的加工制造企业,产品种类趋同,附加值较低,缺乏辐射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综合实力较弱,整体竞争力不强。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白银市经济以重工业为主导,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有色、化工、电力、煤炭四大传统行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体量小,发展明显不足,品牌影响力低,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不到1%;同时,节能环保行业内部装备、产品成套能力弱,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节能环保产业内部比例失衡,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总产值占比为23.11:1.34:75.55,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环保产业产值占比不足整个产业的2%。此外,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滞后,全市专业从事节能环保服务的重点企业目前只有4家,服务范围仅限于节能评估、能源审计、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等一般化咨询服务,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三是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现有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对节能环保产业的调节范围和力度十分有限。大多数节能环保项目依赖政府拨款建设,政府补贴运营,导致投资渠道单一,投资数量较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投资的单一化导致项目管理上政企边界不清晰,产出效益较低。企业自主投身节能环保行业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市场需求仍然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拉动。此外,融资渠道不广,新型融资渠道例如融资租赁、保理融资、融资担保、国际扶持等渠道较难落地实施。政府杠杆资金,如节能减排国家专项资金、工业节能专项资金、节能服务奖励等资金,对节能环保类中小企业、节能服务公司门槛相对较高,制约了部分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

四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节能环保类企业对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依赖较大,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十二五”末,白银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究与开发(R&D)活动的企业有18户,占全部规上企业的10.7%,企业自主R&D经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为0.42%,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0.18个百分点。节能环保产业企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有待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蕴含一定市场价值的技术相对欠缺,特色创新不突出,产品科技含量低,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同时,创新服务中介机构少、功能不健全,高端化、系统化服务能力薄弱,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支撑作用较为缺乏,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弱。

(四)发展环境与机遇

从国际来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刺激经济增长和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全球节能装备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最具代表性的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作为能源服务公司的发源地,是节能服务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日本环保产业在洁净产品设计和生产方面发展迅速,欧盟、日本等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废弃物资回收网络和交易市场,再制造产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综合来看,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提高制造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的比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产品升级、过程升级、功能升级、产业链升级实现我国企业升级,增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增加值获取能力。改变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低端的尴尬局面,顺应全球经济服务化发展趋势,推动中国经济服务化的新一轮结构转型,是中国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期的新挑战与新任务。

从国内来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企业众多,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小、散、弱的特征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撑,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依然存在挑战。但自“十二五”以来,我国节能环保服务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批生产制造型企业快速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高效燃煤锅炉、高效电机、膜生物反应器、高压压滤机等装备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燃煤机组超低排放、煤炭清洁高效加工及利用、再制造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拥有世界一流的除尘脱硫、生活污水处理、余热余压利用、绿色照明等装备供给能力,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补齐资源环境短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为落实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一条必由之路。

从甘肃省来看,节能环保企业的整体科研实力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长期滞后,一些核心技术还未掌握,生产节能环保设备的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行业融资渠道较为狭窄、方式比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能环保企业的发展。“十二五”以来,我省着力加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居住环境改善等工作力度,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对西部省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民生保障等给予重点支持。“十三五”期间,我省继续实施“3341”项目工程,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拥有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一批具有从事节能环保领域研发能力和较好研究积累的高校院所,我省在大型板式换热器、节水调控关键技术、水处理设备、废热锅炉及余热回收设备、低压大容量变频器等技术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从白银市来看,白银市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和资源的需求将继续显现刚性增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压力将更加凸显。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正处于从产品生产向装备和服务延伸,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技术换挡期和产业加速期,迫切需要全面提升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有效破解资源约束阻碍,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排放问题,释放节能环保产业潜在的市场需求。“十二五”以来,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已有良好起步,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已形成跨领域、跨行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综合性新兴产业,为推动全市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国家“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脱贫攻坚等战略的实施,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兰州经济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兰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一市五区七基地”[2]建设等多种支持政策叠加和政策优势的释放,将对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多年来我市在转型升级、“3+4”产业集群、园区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打下的坚实基础,为白银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引进一批重大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壮大和提升产业层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综上来看,白银市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机遇大于挑战,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白银市积极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八个“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繁荣文明新白银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工作。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超低排放查看更多>环保产业查看更多>节能环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