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评论正文

探访北方最大的废品集散地:变废为宝成“大生意”

2017-11-10 09:51来源:北京日报作者:丰家卫 阴若天关键词:废旧塑料循环经济示范园北京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定州市逐渐形成了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产业,其中南辛兴村所在的周村镇及附近乡镇是这一产业的核心区,2014年开始建设的定州循环经济示范园就坐落于此。

“在没有循环产业园的时候,以前定州的废旧轮胎加工主要是小作坊生产,通过简单的切割机和‘小钢磨’,切碎、磨粉,噪音特别大,粉尘特别多,机器一开,遍地都是灰。”王耀辉在入驻循环产业园之前就是做废旧轮胎加工的,对小作坊生产印象深刻。

“过去干这一行,污染可谓‘上天入地’。”王耀辉解释说,以前村里废品加工都是小作坊生产,焚烧的烟尘上天,乱排的废水渗入地下,“别人来村,到村口闻闻味都不想进去。烧一锅开水,上面漂起一层白沫。”

“现在完全变了样,垃圾清走了,宽阔的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空气里的味儿也没有了,烧水再也没有白沫了。”谈到如今的变化,村民不约而同地说。

“群众眼中的变化,得益于定州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定州市委书记王东群介绍,定州传统废旧塑料回收真正的转机是赶上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大潮流,关停小作坊式的废旧塑料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定州发展的必然之举。定州循环经济示范园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京津企业外溢,倒逼传统的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在转移中实现转型。

“村子里做废旧轮胎加工的小作坊在高峰期有四五十家,大企业入驻园区不光是生产规模大、环保更好、效益更高,同时也让散乱污的小作坊快速倒闭。”刘晶告诉记者,这一领域过去的从业者如今要么入园做老板,要么进厂当工人。

南辛兴村村民梁孟亮就是由小作坊老板转型当工人的,目前在刘晶所在的企业上班。“转型之后心里更踏实了,不必担心自己家的小作坊什么时候因为污染问题被关。入厂上班后每天可挣200元左右,‘五险一金’齐全,还有正常的双休和假期。”梁孟亮说。

家乡的发展还吸引了大学生毕业之后返乡就业。29岁的南辛兴村人晋龙锋,2009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做测试工程师,全国各地跑。2013年,听闻家乡建起了循环经济产业园,他决定回到村里,目前在园区负责电力设计工作。“村庄现在越来越美丽,就业机会也多。园区正在发展,而且以后京津冀协同发展会更好,个人的发展空间也会更大。”晋龙锋说。

园区的发展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现在附近的居民从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能在园区的厂子里找一份工作干,每天的收入从60元到200元不等。”范东亮告诉记者,有了园区,他们就从打散工或者农民变成了收入稳定、技能逐渐娴熟的工人。

“园区将坚持产城融合,建设可容纳8万至10万人的宜居产业新城。2025年园区整体建成后,入驻企业可达千余家,带动周边30万人就业。到那时,园区年产值将达500亿元,可实现烟粉尘等污染物减排1600余吨,成为服务京津冀、辐射华北的再生资源产业承接地。”谈起未来,范东亮信心满满。

决策者说

精准服务,

最大限度承接转移

定州市委书记 王东群

作为京津冀区域京石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定州地处石家庄、雄安、保定70公里发展区域内,处于出海港口、天津、北京200公里经济圈范围内,朔黄铁路与京石高铁、京广铁路十字交叉,京港澳高速、曲港高速、107国道等交通干道四通八达,石家庄国际机场距定州城区仅38公里,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定州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先后被列入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征收改革等12项国家级试点和10项省级试点,2017年获评全国投资潜力和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作为河北省直管市,省委、省政府在产业园区、项目审批、土地指标等方面给予定州重点倾斜。

北京是创新的高地、科技的富地。立足区位优势,我们在打造承接平台、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等方面积极融入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北京研发、雄安研发、定州生产、定州制造的合作平台。

在打造承接平台方面,我们按照一区多园、飞地管理模式,规划建设了总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北定州经济开发区,加快了投融资、商务、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力求在三到五年内使之成为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京津产业疏解转移的承接基地。

在优化投资环境方面,我们通过深入推进“放管服”工作,成立行政审批局,推行“一个窗口、一枚公章、一站式服务”,取消了302项审批事项,推行网上审批;编制完成《定州市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制定支持工业、农业、科技、外贸、电商等各十条措施;构建市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打造“投资定州、事事无忧”环境品牌。

在加大招商力度方面,深入实施苗圃、雏鹰、科技小巨人三大工程,吸引知名高校、知名医院、创新团队、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研项目更多落户定州;实施“引凤还巢”工程,把京津定州籍成功人士邀请为招商顾问、产业顾问、文化顾问、金融顾问,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加强与京津经济部门、各种协会商会等机构的联系,精准招商,组团引进。

目前,已有首农、首创、北京二商、北京环卫等一大批北京企业在定州投资建设,智行鸿远电动汽车、国鹰无人机、四方利欧农业机械和生物天然气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在定州落地发展。

定州市充分发挥区位产业优势,以省级再生资源基地为载体,高标准编制产业规划,加强与央企、京津企业深度合作,重点发展循环再加工、资源再利用、精深再制造产业,成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再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示范区。

记者观察

对接需求 借势转型

生态环保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率先突破的三大领域之一,定州的产业实践正在为其提供生动示范。

一边是10万从业者,从事的产业污染环境,一边是日进几千吨的固废,处理不当也会污染环境。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定州实现传统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废旧资源、沙荒地两个“变废为宝”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的格局。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作为非首都功能的再生资源企业,迁出北京已成定局。定州在再生资源产业转移承接方面走在了前列,为这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板。 当然,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对接措施尚需进一步完善。在采访过程中,有迁入企业提出,循环经济更多承担的是社会效益,利润微薄,过高的迁入成本会让企业知难而退,所以需要更多的政企合作才能持续发展。比如在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能否给予一定补贴?在市场准入政策上,当地能否及时发放相关环保牌照?

不过,正在准备迁入的一些京津企业也很看重长远布局,通过合理布局成为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关键一环。这些企业负责人相信,只要布局合理,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眼前的一些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京津外迁企业对承接地是一个机遇,如何优化相关支持政策,如何优化产业布局,是各地抓住机遇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棋子”。

 

原标题:本报记者探访北方最大的废品集散地 北京废品定州变废为宝成“大生意”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废旧塑料查看更多>循环经济示范园查看更多>北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