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评论正文

垃圾分类“厦门实践”全解码 2019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2017-11-29 10:57来源:厦门网作者:殷磊关键词:垃圾分类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厦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圾焚烧发电每天处理1800吨

新厂建成后每天可焚烧垃圾4350吨

2007年以来,厦门市建成投产运营3座焚烧发电厂: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翔安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海沧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日综合处理生活垃圾1800吨。目前,厦门市正在建设翔安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海沧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建成后,日处理生活垃圾可达4350吨。

“互联网+”技术实现垃圾源头追溯

建成全省首个餐厨垃圾信息化管理平台

引入“互联网+”技术,建立垃圾源头追溯机制,对前端分类的垃圾袋进行二维码识别,使垃圾能够“见袋知主”,在源头实现垃圾投放追踪。推进垃圾分类数字监管系统建设,于今年5月建成我省首个餐厨垃圾信息化管理平台,综合运用数据库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接入全市43部餐厨收运车,2200余张餐、厨垃圾桶RFID卡信息,560余家餐厨垃圾产生单位的数据信息,实现餐厨垃圾产、收、运、处全流程信息化监管。

大件垃圾9秒钟破拆一个大床垫

岛内已建立起大件垃圾预约上门收运体系

《厦门市2017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各区政府要建立完善大件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面实现城市垃圾大分流,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创造良好条件。目前岛内思明、湖里两区已经各建成一座大件垃圾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超过200吨,最快9秒就可以破拆一个大床垫或一个沙发。破拆后的金属被回收再利用,木头、布料、棕垫和皮料等热值高的成分被送到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

两座大件垃圾处理厂投用的同时,思明、湖里两区还建立了大件垃圾预约上门收运体系,不仅开通了预约电话,还配套了专门的收运车辆。下一步,他们还计划开通微信、App等多种预约方式,服务居民小区。

宣传教育为翼

开展垃圾分类全媒体全阵地宣传

垃圾分类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是发动全体市民共同参与。为此厦门市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户外LED屏等媒体资源,进行全媒体、全阵地宣传;印发了50多万册《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宣导手册》和100多万份宣传单入户宣导;组建了社区宣讲团和社区书院师资库,共对督导员、社区工作者、物业保洁员、导游等培训400多场36000多人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率先垂范,社会团体、民主党派、宗教人士、志愿者积极投入,开展垃圾分类“进家庭、进小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医院、进企业、进景区、进军营”等“八进”活动。全市已有9300多个党组织、32000多名党员志愿者开展了垃圾分类相关主题实践和宣传工作,有220个单位及团体加入鹭岛巾帼志愿联盟服务队,开展垃圾分类宣导和知识普及活动。市民也踊跃参与,以快板、三字经、答嘴鼓、垃圾分类歌、环保舞蹈、亲子义工巧手等形式开展垃圾分类活动。

知识读本:全省首套垃圾分类统一教材

今年5月以来,一本特殊的教材送到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绿海鸥伴我行――厦门市垃圾分类知识读本》。这是福建省首套关于垃圾分类的统一教材。教材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三个版本,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幼儿园以图为主,最有趣的是一张“垃圾减量分类游戏棋”,类似飞行棋,把分类垃圾的理念融入其中,譬如说,如果外出自带水壶,那么可以前进三步,乱扔垃圾则要退回起点。目前,已经有256所学校将垃圾分类应知应会知识纳入有关学科考试内容,孩子们已经意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全面掌握了垃圾分类的知识,更自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

要彻底改变人们的意识,从“娃娃”抓起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厦门市注重依托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大平台,树立垃圾分类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融入家庭、融入社区。厦门市还启动了“小手拉大手”社会实践活动,向70多万学生家庭发放《致家长一封信》,搭建家庭垃圾分类评价体系,组织学生每周拍摄一张家庭垃圾分类照片,每月拍摄一个短视频,推广“暑期家庭垃圾分类行动卡”,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家校良性互动和社会反哺机制。

督导员队伍:专职督导员达3300名

厦门市设立了市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去年10月,厦门组建了福建省首个市级垃圾分类管理中心。按照“各街道配备5名、社区居委会配备3名垃圾分类专职管理人员,各小区每300户配备1名专职督导员”标准,全市已配备垃圾分类专职管理人员659名、专职督导员3300名、督导志愿者3324人。这支垃圾分类督导员队伍都经过了专业的培训,坚持定时上岗、文明引导、规范引导、热情服务。通过“桶边督导”的模式,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方法知晓率大幅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越来越强,正确投放率也持续升高。

教育培训:数万人接受专题培训

厦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教育培训活动。市领导带头授课,专家学者专题辅导,还组建宣讲团开展全面培训,统一计划、统一教材、分层分系统组织培训;广泛发动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宣导和知识普及活动。截至11月上旬,全市已组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人员培训80余期30000余人;已有32000多名党员志愿者、220个单位参与宣导普及;已组织督导员、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保洁员、导游培训累计约392场次36065人。

法制护航为基

出台实施全省首部垃圾分类地方法

《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于9月10日起正式实施。这是全省出台的首部关于垃圾分类的地方性法规。《办法》共七章五十三条,主要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运输与处理、促进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落实管理机制、建立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明确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落实三化要求、细化分类管理、做好制度保障,在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四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办法》为最终实现全民生活垃圾分类提供了法制保障。

截至10月底思明、湖里两区共出动执法人员2.5万多人次,进社区186批次,劝导纠正违反生活垃圾分类行为4856起,查处生活垃圾乱倾倒行为11起,罚款8.45万元。《办法》实施以来,思明、湖里两区均已对违反《办法》规

定的行为开出限期整改通知书。

原标题:垃圾分类“厦门实践”全解码 2019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查看更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查看更多>厦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