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二次供水设施产权移交的法律问题探讨

2017-12-06 11:26来源:给水排水作者:鲁渊等关键词:二次供水城镇供水供水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改进二次供水设施建设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和改进城镇居民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创新运营机制,多渠道解决资金来源,落实监管责任,推动形成权责明晰、管理专业、监管到位的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新格局,解决好城镇供水“最后一公里”的水质安全问题,更好地保障生活饮用水质量。

1中高层住宅二次供水设施产权现状及引发的问题

二次供水改造移交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产权归属问题。2007年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从法律上确定了住宅区二次供水设施产权属全体业主。最新的《物业管理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有线电视等单位,应当依法承担物业管理区域内相关管线和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的责任”,即二次供水设施的维护主体应该是供水企业。但由于二次供水设施产权主体和管理主体不统一,供水企业并没有积极承担起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责任,由此导致二次供水水质差、二次供水乱收费等问题凸显。

二次供水问题形成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业主对于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缺失。二是二次供水维护主体的工作不力。《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了供水企业对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责任,但囿于产权不属于企业自身,且企业很难从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中获得利润,企业不愿意积极承担养护责任。二次供水问题的因果导向见图1。

二次供水设施产权移交的法律问题探讨

向若将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移交给供水企业,作为供水企业的固定资产,并明确供水企业对于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责任和收益方式,就会避免由于二次供水设施产权和管理权的不统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2二次供水设施产权移交的公共利益需要

2.1公共利益的讨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二次供水设施属于建筑物附属设施,对二次供水的改造往往伴随着旧城区改造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所以对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适用于上述宪法所规定的内容。

但是公共利益该怎么界定,理论界对此有很多讨论。笔者认为公共利益的界定需要明确公共利益的特点。首先,公共利益是客观的。公共利益的客观性表现在公共利益不因阶层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其客观、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其次,公共利益是共享的。公共利益是能让广泛的人民群众得到好处的一种利益,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整体性体现在公共利益往往是通过国家部门支配,普遍性体现在受益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后,公共利益是变化的。任何国家的一部法律都没有对公共利益做一个清晰的界定,公共利益在不同情景下拥有不同的范围。

根据以上对公共利益的讨论,我们发现:对于二次供水改造移交来说,二次供水能否有效管理关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水质安全,同时,二次供水管理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相对于物业公司对二次供水的管理,国有供水企业对二次供水的管理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可靠性。通过对全国几个城市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供水企业接管二次供水设施之后,水质状况明显好转、二次供水乱收费现象基本消失。例如宁波,在实施二次供水改造移交前对民众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宣传,举行听证会,收集民意,与民众一起参与户内供水管线的改造设计,签订移交协议,两年多完成了二次供水的改造和产权移交。在政府的主导下,将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移交给供水企业,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

2.2二次供水设施产权移交的法理依据

二次供水改造属于惠民工程,多为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具有一定的市政公用性质。所以,在政府的主导下,将二次供水设施产权移交给供水企业具有一定的法理依据。但政府征收个人财产需要进行补偿,供水企业对居民二次供水设施和管线的更新改造和移交后提供的无偿服务就是对居民的一种补偿。

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移交的实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民众会认为将二次供水设施产权移交给供水企业会加强供水企业在本地区的垄断地位,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事实上,一个地区的水价是由当地物价局制定的,供水企业即使处于垄断地位也没有权利提高水价,一般来说作为国有控股企业的供水企业要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严格监管。

3二次供水设施产权移交的合法性实现

3.1公共利益的界定主体

二次供水设施产权移交的实现需要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意见做基础,以保证其合法性。谁来界定二次供水产权移交,涉及到一个公共利益界定主体的问题。学术界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主体有很多讨论,主流观点有以下3种。

3.1.1立法机关为公共利益界定的主体

王本宏等认为:基于权威性、代表性、中立性等考量因素,公共利益只能由立法机关界定。我国公共利益界定的应然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也有权界定公共利益范围,但应遵循法律效力等级原则,不应与上位法相冲突。

当然,以立法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界定的主体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公共利益可能涉及到专业性的事务,囿于“有限理性”,立法者可能无法界定某些公共利益。立法代表无法兼顾各方利益。多数主义规则决定了立法代表并不总是在考虑多数人的利益的同时也照顾少数人的利益,这一规则被推向极端,可能会出现“多数人的暴政”。

3.1.2司法机关为公共利益界定的主体

英美法系的国家以司法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界定主体。在英美法系国家,奉行“司法权优越”的基本政治理念,司法判例是最主要的立法形式。以美国为例,美国法院在不同的时期通过司法判例,不断丰富和扩展其宪法第5条修正案中“公共使用”条款,使之范围不断延展,并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使法院成为公共利益实施最权威的机关。所以,英美法系国家通常由司法机关在个案中对有争议的公共利益事项作出解释和裁定。

延伸阅读:

【PPT】江苏张家港二次供水的做法与体会

宁波市二次供水改造方案优化设计研究和探讨

原标题:给水排水 |二次供水设施产权移交的法律问题探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二次供水查看更多>城镇供水查看更多>供水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