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并逐渐在玉米、棉花等作物中推广应用,这一技术使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得到大幅提高,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被人们誉为农业上的“白色革命”。
近年来,由于增产效果明显,地膜覆盖技术在中国农业生产中迅速普及。然而,一些农业生态专家指出,残膜的“白色污染”已经超过了当地农田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上限,如不加快治理和防范,农田生态将进一步恶化。一些业内人士对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寄予厚望,表示加快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全国推广有助于破解“白色污染”难题。
从“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
残膜治理迫在眉睫
在我国,地膜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之一,覆盖作物种类也从经济作物扩大到棉花、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这一“白色革命”对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新疆开始在棉花种植上大范围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技术。从新疆最北部阿勒泰草原,到冰山林立的帕米尔高原,覆膜播种技术迅速为当地大多数农民所掌握。至2015年末,新疆地膜覆盖面积已达5735万亩,年使用量28万吨,成为国内地膜覆盖种植面积最大、地膜用量最多、普及率最高的地区。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农业增产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有目共睹,我国地膜覆盖面积约3亿亩,每年使用量超过120万吨,均居世界第一。然而,地膜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目前传统农用塑料地膜材料主要是聚乙烯(PE),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降解,加之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废旧地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多,污染持续加剧。据统计,我国农田每年会新增20万至30万吨不能降解的残留地膜,使土地板结、农作物减产,破坏生态环境。
在新疆棉花主产地之一的石河子市,棉农王高音在结束了一年一度的采棉后,开始第一遍翻地搂膜。最近五年里,棉农越发意识到回收残膜的重要性。“每年至少要在棉花采收后和开春播种前搂两遍膜,否则播种在地膜上作物难以成活。”王高音刚刚采收完150亩棉花,准备在入冬前犁一遍地,将大块残膜回收。这一工作在开春播种前还需再重复一遍,将小片残膜回收,这比此前每亩需要多花费至少13元。
“尽管冬天搂了一次,但每年开春前还能回收至少一尿素袋的残膜。不用地膜就没有产量,但用了以后污染很大。”王高音也曾因为残膜而绝收。他告诉记者,从前并不知道残膜需要回收。“那两年棉花成片死亡,起初以为棉田遭遇病害,后来挖开根茎才发现将种子播在了残膜上。”王高音说,直到最近五年,棉农们才开始实行残膜回收,有意识地回收残膜。但即便如此,由于农用地膜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次品地膜的回收率还不足五成。
由于传统PE地膜使用废弃后难以彻底回收,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30多年来的重复使用使新疆农田积累了大量的残膜,残膜污染阻碍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渗透,降低土壤通透性,破坏了土壤结构,危害了农村生态环境,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底,新疆每亩农田残膜留量尚有12.4公斤,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测定,播在残膜上的种子,烂种率可达6.92%,烂芽率达5.17%,减产量为12%左右。此外,残膜碎片可能与农作物秸秆和饲料混在一起,牛、羊等家畜误食后造成肠胃功能不良甚至死亡;漫天飞舞的残膜影响环境景观,造成“视觉污染”等。总之,地膜残留已给农业生产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然而,随着高新节水技术在新疆的继续推广普及以及增产增收的利益驱使,使用地膜的农田还在逐年增加,治理“白色污染”显得愈发紧迫。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最大产棉区新疆决定向“白色污染”宣战,出台了一系列残膜回收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出于降低成本考虑,大量超薄膜仍被使用到农业生产中。残膜不能完全回收的现状和不可降解的特性制约了农业“白色污染”的进一步根治。
生物降解地膜成本高、推广难度大
由二元酸和二元醇聚合而成的聚酯材料,经吹塑生产的生物降解地膜,使用废弃后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完全生物分解,其降解原理是表面被微生物黏附,微生物以聚酯中的有机碳为营养碳源,在酶的作用下,高分子被分解成分子量较低的碎段,碎段被微生物吸收或消耗,经过代谢最终形成二氧化碳、水、矿物盐和新的生物质,完全被自然界消纳。
“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研发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研发水平领先的国家之一。”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介绍,从新疆、云南、内蒙古、陕西、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等地多种农作物对照试验结果来看,生物降解地膜和传统聚烯烃地膜相比,经农艺措施配合,不但同样起到保温、保墒、增产效果,还可在特定地区、特定气候条件下根据特定作物的生长需要设计控制降解速度,从而使日趋严重的“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PE膜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会降解,是造成农业土地‘白色污染’的根源,是看得见的污染;添加型部分降解地膜是不完全降解,崩解成薄膜碎片无法捡拾,是看不见的污染。”新疆蓝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经理丁建萍介绍,蓝山屯河公司2012年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生物降解膜用树脂,开展共混吹膜技术研究,并先后在新疆等全国14个省市试验,效果良好。
经过四年的田间试验,根据新疆蓝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各个种植点的监测数据显示,在作物生长周期结束后,生物降解地膜降解80%以上,且对作物的农艺、生长情况影响不大,加工番茄、马铃薯和甜菜增产可达5%至20%,采用生物降解地膜种植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不明显。
翁云宣认为,以生物降解地膜在全国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可以促进生物降解塑料在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从而推动行业整体崛起,使“限塑”、“禁塑”成效更迅速更显著。
然而,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限制或禁止法规,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的推广应用步履维艰,更因生产使用成本偏高等原因,市场发育迟缓,前景并不乐观。
“由于生物降解膜的价格过于昂贵,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农户的环保意识仍处于萌芽阶段,若缺失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农户根本没有能力购买。”翁云宣说,生物降解地膜要替代常规普膜成为地膜主流难以实现,在农业生产上全面普及应用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推广应用生物降解地膜尚处在小范围试点阶段,未形成规模效应,原料企业研发及推广投入大,使生物降解地膜生产成本高于传统PE膜。
在中粮屯河位于新疆玛纳斯县的一块番茄地里,土壤中传统地膜的残膜随处可见。“以生物降解地膜26元/公斤的价格计算,一亩地成本在120至180元不等,是PE膜的2.5倍,难以被农民接受,加之农民土地流转,并不在乎回收和残留的问题。”中粮屯河综合办主任赵瑞明介绍,这块地由农民手中流转而来,此前地中残膜不少。但采用生物降解地膜进行试验后,记者拨开土壤就可以看到,其中生物降解残膜已逐渐被微生物“蚕食”。
如今,在广泛使用地膜的棉花种植区,大部分农民对可降解地膜也仅处于“听说过”的阶段。在棉农王高音所在的石河子市,王高音也曾听说当地于2016年试验可降解地膜,但认为成本高、降解时间不理想。
翁云宣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生物降解材料成本较高,但它具有难以替代的诸多优点,美、欧、日等国家地区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支持这类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
翁云宣介绍,德国和意大利合作推动的环境项目,通过十年的试验证明只要符合欧盟生物降解标准的地膜,可以解决传统地膜的污染问题;而日本于2009年成立了日本生物分解农用材料协会专门研究和推广生物降解地膜的使用,目前生物降解地膜已占日本地膜总量的5%以上。正是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生物降解材料及农用地膜在欧、美、日等国家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迅速改善和有效保护。
加快完善推广应用激励机制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生产工艺不断优化,我国目前完全能满足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作业,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生物降解地膜产业链。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加快完善推广应用激励机制,遏制日趋严重的“白色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法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宣传引导,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完善健全推广应用生物降解地膜激励机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完全禁止生产使用;对可用全降解材料替代的老产品提高征收税率,或征收环境资源费,以支持环境友好新产品的研发生产,推动产业升级。
——确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能带动整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企业,进一步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在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前提下,努力降低产品成本,缩小与传统地膜价格差,提高使用性能。目前仍有必要以产业化专项资金的方式,对重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实行资金专项补贴,以解决前期研发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
由于生物降解地膜的价格过于昂贵,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农户的环保意识仍处于萌芽阶段,若缺失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农户根本没有能力购买,生物降解地膜要替代常规普膜成为地膜主流难以实现,在农业生产上全面普及应用将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因此,建议生产企业加强合成技术的研发,提高生产技术,扩大规模,提高农户应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积极性。地膜加工企业加强加工技术研发,通过提高共混改性等手段,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物降解地膜的物理性能。研究在地膜使用集中地建立工厂的可行性。
——建立示范推广专项资金,加大推广应用力度,选择不同地区,针对不同作物扩大试验项目和范围。像推广电动汽车、农用机械那样,采取财政补贴政策,对购买使用降解地膜给予价格补贴,提高农户应用生物降解地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翁云宣等专家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根据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作物,根据地膜用量、交通便利等综合因素,合理谋划,选择地膜使用较为广泛的省市进行试验示范,在示范应用基础上逐步扩大推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现有地膜使用状况来看,山东、新疆、河北、四川、云南、甘肃、河南、湖南、黑龙江等省市用量较大。因此,可以从以上省市中挑取部分用量较大、气候有代表性的省市进行生物降解地膜的试点应用。”翁云宣建议,主要挑选玉米、棉花、马铃薯、烟草、西瓜等几种比较典型的作物作为研究对象。
——对完全生物降解材料相关原材料进口采用低税率,制定更为合理的出口退税税率,并对生物降解原料、加工、制品及装备等相关企业免收所得税,增值税先征后返;鼓励和扶持生物降解相关优质企业发展,按照新的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实行减免优惠政策;对生产单位进行价格补贴或税收豁免,对使用的农民进行适当补助;建立专项资金,进行技术培训、项目示范及推广应用研究。
——建议有关各方在示范阶段组成联盟运行方式,组建原料企业之间、原料企业与加工企业之间、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农户与回收单位,以及企业、农户、协会以及科研单位之间的联盟,使得从生产到应用,从应用到处理和评价,成为一个运行有效的网络,从而使得生产、应用、回收、降解等形成多方联动格局。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为切实发挥警示作用,督促问题整改,长沙市生态环境局公开通报2起涉气典型案例:一、湘江新区某公司未在密闭空间喷漆作业案案情介绍根据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专项执法行动,2023年12月28日,长沙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通过电力环保智慧监控平台发现长沙某公司喷涂车间有使用迹象,通过现场检查发现,该公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生态环境先进适用技术清单》,VFL垂直流迷宫技术、集中管控分布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一体化村镇污水处置设备、土壤覆盖型微生物多级协同净化污水技术、人工强化湿地深度处理北方寒冷地区污水厂尾水的组合技术、MBR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基于固化载体微生物发生系统的河道水
11月20日,江西会昌县“三江六岸”生态环境治理和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开发EOD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发布。据赣州环境消息显示,该项目总投资15.04亿元,申请金融贷款支持10.98亿元,旨在通过实施会昌县“三江六岸”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依托“红色故地”“风景秀地”“两代伟人”“红色谷底”“声川戏剧”等
四川省广元市人民政府11月12日印发《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分为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三类,更新后,全市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总数62个,其中优先保护单元24个、重点管控单元31个、一般管控单元7个。详情如下: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根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有关要求,经市委、市政府批准,上海市第二轮第三批市级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工作正式启动。本次督察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重要决策部署,是督促各级党委、
11月16日至18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昌吉州)、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第六师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黄润秋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11月19日发布《云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方案(2023年)》,本次调整综合考虑了环境管理要求与区域发展需求,衔接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三区三线”划定等工作,以及水环境管控分区、大气环境管控分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分区调整结果,科学调整优先保护、
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成都市生态环境局11月18日印发《成都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合规经营指南》,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从主体机构合规、从业人员合规、经营场所合规、设施设备合规、管理制度合规、技术要求合规六方面做出详细规定。成都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合规经营指南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要严格落实《中华人民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0月30日印发《南宁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3—2030年)》,力争用8年的时间,南宁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合理,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城乡人居环境和谐共融,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市得到
为遏制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多发频发态势,生态环境部自2018年起陆续组织开展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并于2024年部署开展长三角地区“清废行动”整治情况“回头看”。通过创新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结合信访举报线索,实现固体废物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排查。各级生态环境部门
近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中央生态环保转移支付资金竞争性评审项目申报和管理暂行办法》。全文如下:关于印发《中央生态环保转移支付资金竞争性评审项目申报和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资环〔2024〕13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自然资源主
2016年我国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84×107hm2,成为世界上地膜覆盖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农用地膜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其残留在耕地土壤中的碎片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面源污染问题之一。我国农用地膜使用与污染态势分析1.农用地膜利用现状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显著增加:我国地膜覆盖面积
在日前举行的《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暨宣贯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表示,新标准提高了地膜的厚度下限,有利于杜绝超薄地膜的泛滥,推动地膜回收利用,促进耐老化地膜的发展,对于治理农田白色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将发挥重要作用。新标准为
10月27日从农业部获悉,10月20-21日,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甘肃省兰州市联合召开全国推进农用地膜综合利用现场会。会议强调,要充分总结推广各地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到2020年,当季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会议指出,地膜是继种子、农药、化肥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